讀王小波的懷疑
發(fā)表時間:2017-03-22用戶:文字君閱讀:1531
我讀王小波的作品有點遲。大概是在2005年,很偶然讀到王小波的幾篇隨筆雜感,被他生動俏皮的語言所吸引,于是有一段時間到處翻找他的文章來讀,并認為他是當時中國寫隨筆寫得最好的人之一。后來弄到了他的隨筆集《我的精神家園》,讀得多了,有點疑惑,隱隱覺得他在思考上似乎有點問題,但還是認為,就隨筆而言,他還是寫得最好的其中的一個。
有喜歡王小波的朋友說,王小波的小說成就在他的隨筆之上。我是愿意相信的。雖然寫得一手好隨筆的人未必就寫得好小說,文學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但從王小波隨筆里所體現(xiàn)出的奇思異想和語言才華,我還是愿意相信王小波會寫得好小說,還是愿意找一本他的小說來讀一讀的。06年,過了香港,事由繁多,就擱了下來。又之后,或是由于忙,或是由于懶,什么原因,我也說不清,反正就一直沒有讀過他的小說。
前些天逛書店,很偶然的見了本王小波的《懷疑三部曲》,看看出版時間是2002年2月,看來在這個位置上已躺有一段時間了,就買了本。
花了幾天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了這《懷疑三部曲》后,對王小波的印象就有了一些改變,再找他的作品來讀的那種意欲大減了。
應該說,王小波是個編故事的高手?!稇岩扇壳酚伞秾ふ覠o雙》、《革命時期的愛情》和《紅拂夜奔》組成,除了《革命時期的愛情》是寫現(xiàn)代的故事外,另外兩部都是借唐傳奇軀殼去演繹的。
“建元年間,王仙客到長安城里找無雙?!边@是《尋找無雙》的開頭,取唐人傳奇中“無雙遭亂世籍沒,而仙客之志死而不奪”之皮和線,寫王仙客到長安城,到宣陽坊里尋找無雙的故事?!袄罹浮⒓t拂、虬髯公世稱風塵三俠?!边@是《紅拂夜奔》的開頭,似乎均有一股濃濃的唐傳奇的味道。
但,不是的。王小波并沒有在鋪陳傳奇,他是在寫志怪,而且怪得荒謬無比。或者換個說法,王小波是像孫悟空那樣,是從唐傳奇里扯了一根毛放在手里吹吹,從而生成了這些荒謬的故事。正是在編造這些故事的時候,王小波顯示出高超的敘事才華。
王小波這些小說的敘述形式很是新奇。小說中的故事基本是一種荒謬怪異的歷史臆想,披了一張歷史的皮,又根本與歷史無關。但加了個敘述者“我”,小說中,在敘述那奇異的“歷史”時不時的返回敘事者的身邊,敘述身邊的故事,跟那“歷史”是如何的相類或相連。比如《紅拂夜奔》寫衛(wèi)公和紅拂私奔野合時,又回到現(xiàn)在“我”和小孫的同居胡搞,歷史和現(xiàn)在相類相襯;《尋找無雙》里敘述長安城宣陽坊兔子成災的故事,又以敘述者王二表哥對此是多么的有研究,以致高考作文時也寫了進去,作為旁證,說得煞有介事。
應該說這種敘述方式是夠聰明的。他顛覆了歷史與現(xiàn)在、想象與現(xiàn)實的界限,讓讀者和敘述者在歷史與現(xiàn)在,或說是謬想和現(xiàn)實的不同時空中不斷的進進出出,歷史與現(xiàn)實互相粘連又互相印證。既有怪異之趣,又有一種趨真的現(xiàn)實感。
跟其他小說家很不同,被小說家們所忌諱的的議論、分析、推理、演繹、古今名言等等,被王小波大量的穿插在故事的敘述中。他把這議論分析作為講故事的一部分,或說議論和故事的敘述合為一體,他在演繹中把要說的東西作故意的夸大,反復的分析,把一些荒謬的東西推演至極致,讓人一笑。這就使得小說中的議論分析并不顯得使人感到枯燥和多余。
王小波很善于運用比喻。他的比喻奇巧、機智、獨特。這也是他的隨筆讓我喜歡的原因。他小說里的比喻,更為機智和俏皮。像“假如有門的話,他就可以從門縫底下滑進來;沒有門的話,他可以從墻頭上飄過去,就像風吹動的一幅床單飄過墻頭一樣”這樣去寫虬髯公變扁了以后的無所不在,豐富、柔韌而富有彈性。像“無數(shù)條人走的路,就像一束沒有絞緊的毛線,到了崎嶇的地方束緊成一團,到了空曠的地方就散開成一片。”聯(lián)想奇特,鋪陳形象,又很有沖擊力。
王小波的小說,沒有他的隨筆犀利,卻多了一些調(diào)侃,且更富譏諷的意義。但也正是在這種調(diào)侃和譏諷里面所表達出的一些情感,讓我對王小波的閱讀意欲降低了。
《懷疑三部曲》故事怪誕,但主題并不隱晦??纯葱≌f中,那些人與人之間的說謊,裝傻,算計,打小報告,糊弄,連坐,整人,很明顯,這樣的情景,雖然披著一張歷史的皮,但更像是被現(xiàn)代的一些人批到發(fā)臭的現(xiàn)代人的一段經(jīng)歷。
毫無疑問,小說里,王小波寫的是他生活的時代。王小波是帝京人,作為知青被發(fā)放到云南去,他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情緒被投射進去。小說中的王二實際就是他的影子。用王小波自己的話說,他是“煞費苦心的把各種隱喻、暗示、影射加進去”,把這一切轉換為現(xiàn)實世界的變形、延展、象征,從而像一些評論家所說的“批判我們社會的某個特殊階段,道德敗壞、人心淪喪的狀況”。
但如果說僅僅是批判那個特定的階段,我想王小波是不會同意的,他想說的外延估計要遠大得多,從他的敘述來看,他筆下的不僅僅是時代的,還是社會的,民族的,在這個范圍里,人們基本的精神狀態(tài)、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讀王小波的隨筆時,在為他對我們社會文化種種弊端的尖銳批判而喝彩的同時,又隱隱的覺得他的思考是有點問題的??傆X得他心底里似乎有個思想,就是羞于自己的血統(tǒng),自卑的向著西方的傳統(tǒng)膜拜和皈依。從表層看,他再對我們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批判時,都是以把西方的傳統(tǒng)作為批判的武器,文章所引的作為正面論據(jù)理據(jù)的名人、名言、名家經(jīng)典,都是西方的。如果在文中要提到中國的經(jīng)典,那只是作為譏諷和批判的對象。往深處看,就會覺得,他筆下的中國、中國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參照下幾乎一無是處。
在小說里,這種思想,得到更大的發(fā)揮。
在王小波的筆下,像說謊、裝傻、算計、打小報告等等,不僅是某些人物某些人群的卑劣行為,而是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共同特性。小說里的人物,上至最高統(tǒng)治者,下至最底層的人們,一個個的個體,無一不是這種社會心理的范型;小說里的社會,小至宣陽坊,大到洛陽城、長安城,無不是扭曲的,變形的,變態(tài)的烏托邦。
而且在小說中,像“王仙客就老老實實拿出博山府開的路引,鞠著躬雙手呈上。據(jù)說當年日本皇軍檢查中國人的良民證時,中國人就是這樣?!边@樣的調(diào)侃時不時的不經(jīng)意就跳出來。應該說,這樣的調(diào)侃,對人們對王小波的民族情感的理解的傷害是很大的。王小波對西方的憧憬向往與對自己民族的自卑感怨恨是夾雜在一起的。他在向西方傳統(tǒng)皈依的過程中自己的心理已扭曲了,字里行間的情緒,更多的是怨恨。我覺得,他對民族、社會的不滿已至于病態(tài)了。
據(jù)王小波自序里說,這三部曲,分別是寫智慧,寫性,寫有趣的。
但是,我們看看小說中人物的故事。智慧么,沒有!人們是反智的?;蛘呔褪且蝗荷底樱蝗候_子。有趣么,人們活得毫無趣味?;畹脽o奈,活得痛苦,活得變態(tài),活得絕望。一句話,中國人是沒有智慧、毫無意趣的。有的只是假,只是惡,只是丑;沒有真,沒有善,沒有美。小說里,所有的人物,所有的畫面都與美無關。這樣的作品,讀得郁悶,讀得絕望。
我擔心,這種作品讀多了,對自己身處的這塊土地、這個民族會產(chǎn)生厭惡。
我以為,恨的基礎應該是愛。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缺乏一種心底深處的尊重和關愛,是不值得尊敬的。
我希望是我誤讀了王小波。
至于小說中的性,倒是實實在在的。不光是王小波自己所說寫性的《革命時期的愛情》,即使是《尋找無雙》和《紅拂夜奔》,小說中有大量的性器官的展示、性愛場景的鋪陳,充斥著大量的性虐待、性游戲、與性器官相關聯(lián)的下流話。似乎任何一件事都與性發(fā)生了干系。王小波也許是想通過性的戲謔,去批判那個湮滅人欲的時代。但這種用陽具對歷史進行清算的方式,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方式,起碼不是值得尊敬的方式。我不是衛(wèi)道士,但整一本書,從頭到尾,那“又粗又黑”的生殖器,不停的再眼前晃來晃去,讀來真的非常惡心。
這幾年,在網(wǎng)上不時的見到他的遺孀李銀河女士那活寶般的文章,心里曾很為王小波不值。
現(xiàn)在忽然覺得,他們夫妻其實是很般配的。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