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間的原諒有多少?
發(fā)表時間:2016-02-24用戶:文字君閱讀:2021
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作為父親就應該“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但在電影《父子》中卻刻意的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失敗面臨人性的缺失和現(xiàn)實的困厄的甚至教唆兒子去偷盜來維持生計,過著流浪生活的父親。他活在一直乞求機會的世界中。而作為兒子的他卻用寬闊的胸襟去接受父親的一切。 這樣一個殘缺的父親在在現(xiàn)實中或許是不多的,但影片卻用了這樣一種殘缺形成了一種最為真摯的親情美。 在電影中,作為父親的周長勝,在賭博欠下一大筆高利貸后,兒子沒有離開他,在知道媽媽在那以后,他一樣為媽媽的離開不能給父親一個機會而回到他父親的生活,跟父親過著貧苦的生活,因為他知道,他也相信他的父親能養(yǎng)活自己。在父親連三十塊錢都那不出,被人追債不敢回家,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聽著外面的追債聲后,他仍能原諒自己的父親,他相信他能改過,能像別人一樣養(yǎng)活自己的這個家庭。而他的父親卻一再的墮落,甚至叫自己去偷東西,在第一次失敗中,他知道父親是被迫才這樣。所以在海岸時他還能看見天空漂亮的星星,還能看見父親的希望。因為在一個家庭中父親的地位在兒子心目中永遠的是高大的,天踏下來他也會挺著的?;蛟S,正如許多影評所說的那樣,這正是父權社會延續(xù)的禍根。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父親的形象始終是很好的。因為他相信,即使就像電影中的周長勝那樣的窮徒那似乎帶有點獸性的父親,他也一樣能原諒。因為兒子的心中,他有一顆原諒和體諒父親的心胸。 在影片的最后,在阿寶從兒童院出來之后,兒子依舊含著淚回想父親騎在單車上的背影,他仍在追尋曾經(jīng)有過的和本來應有的溫情。兒子能做到這一切,為什么作為人母的父親為什么就無法去忍受這一切,在此我不是要大家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