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卻不媚外
發(fā)表時間:2016-03-30用戶:文字君閱讀:3873
柏楊先生有一篇《崇洋,但不媚外》的文章,看后不僅是受益無窮,更是有話要說。然而我有自知之明,深知柏楊先生的才氣和大氣,非我所能相提并論。故我作《柏楊先生有一篇《崇洋,但不媚外》的文章,不求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只求能東施效顰一回,只求能自圓其說一回。
我知道崇洋媚外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遠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崇洋媚外”一詞,出自茅盾先生的《向魯迅學習》,原文是這樣:“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它的原意是指:崇拜西方的一切,諂媚外國人。更或是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于是那些所謂的學究們糾集晚清的遺老們,以正統(tǒng)國粹為自居,對那些身染“崇洋媚外”疾病的人們進行了猛批。
一場似乎關乎革新與守舊的口水戰(zhàn)開始,一場近乎人身攻擊的辯論開始了。這使我想起了“春秋無義戰(zhàn)”之說,他們看似各自都代表著王道,實則不然,其實他們彼此代表的是所歸屬于他們彼此的社會陣營。就社會規(guī)律而言,對于閉關鎖國的晚清王朝,革新、徹底的革新,將是它唯一的出路。因為西方的文化、政治、經濟,已經走出它們的國門,開始向全球一體化的方向走去。滿清做為世界一份子-中國的當權者,本身已經落伍先進國家許久了??蛇@些當權者,仍以泱泱大國自居,夜郎自大、不可一世。西方的文明,在船堅炮利中突破了滿清的一切防線。于是西方諸國如同洪水一般席卷了華夏大地,帶著他們的強盜氣息來打家劫舍。當然他們也帶來科技、文明,這中間還夾帶有野蠻,妄圖用他們的野蠻來凌辱我們古老的文明。
中華的文明是博大精深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它需要融入到世界的潮流中揚長避短。這就如同人無完人一樣,中國有中國的局限,西方有西方的缺陷。惟有大融合,才能成就彼此。滿清于被動中打開了國門,而國人要么是出于抵制的“左端”,要么是處于崇洋媚外的“右端”。偏激的行為,在很久的時間使他們或許忘卻了處于左右之間的“中”了。左端的人罵右端的人忘本,右端的人罵左端的人是古董。也許是這種爭議引發(fā)了一種思考,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喊出來,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被提出,甚至還有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也橫空出世。也許是因為有了這些理論的鋪墊,“崇洋,但不媚外”便成了一種復合中庸之道的成熟主張了。
“崇洋,但不媚外”的精髓在于對不足的認知度,在于知錯就改,在于知恥而后勇。時值今日,崇洋媚外的喊聲還在響徹耳畔。而我們又豈能以某個人的行徑,去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呢,因為耳目給于我們的往往是假象。這又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需要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和自知之明。做為一個人,我們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把持自己、完善自己。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之。我們要有一個與人分享的胸襟,可以借來別人的好東西為我所用,也可以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送去我們的好東西。這樣我們不需要把現有的精力投放在別人已經有成效的地方,而是在互補、共享的前提下同生共贏。
這是一種生存的法則,不需要我們因為他們的某些好,就盲目地崇拜一切,沒有了自尊,失去了自我。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平等,縱然你富裕了、強大了,你的自卑與他的歧視一樣同在。這就如同中國封建時代的商人,盡管你很富足,卻沒有社會地位。惟有平等里的自尊,才能使得我們在所處的時代,橫掃掉殘存在我們內心的崇洋媚外。柏楊先生在文中提到“崇洋與媚外相距十萬八千里,風馬?;ゲ幌嗉?,經過如此這般硬生生黏合在一起,動不動就掏將出來猛批,災難遂無弗屆。不過受傷害的并不是被譽為崇洋媚外之輩,而是因怕媚外而不敢崇洋的人民。”這其實是右端對左端的橫批,只是因為左端的置之不理或者我行我素,所以右端繼而開始圍攻中間的少數,使他們懸崖勒馬,使他們知難而退。這是一種無理鬧三分的行徑,這是一種專挑軟柿子捏心理使然的結果,這更是一種閑者給干事人的指手劃腳。
試問一下這些右端的朋友,中國如果讓女性再纏三寸金蓮,讓部分男人繼續(xù)做太監(jiān),穿著京劇里的寬衣大袖,抽著旱煙和水煙,回到閉關鎖國的滿清時代,就不所謂的崇洋媚外了吧!再試問一下右端的朋友,既然你不啻于與所謂的“崇洋媚外”者為伍,那你當以身示法,從你的單元房砸起,把那些夾帶著西方文明氣息的電腦、電視、電冰箱、電話、電燈等等東西統(tǒng)統(tǒng)砸掉,丟下鋼筆回到毛筆時代,再想想你還有什么?還試問一下右端的朋友,是否要恢復帝王的世襲制,取締掉民主的投票制;把重農輕商的國策再度起用,使商人回到“學而優(yōu)則仕”的一元化社會。就不是崇洋媚外了嗎?而今我們的社會,并不會因幾聲網織的叫囂,而改變什么,因為人們習慣于中西合璧的當下生活。只是我們也許懂得“拿來主義”,卻未必明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要義,更何況這出力不討好的“崇洋,卻不媚外”了。惟有理性認知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不盲目崇拜、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方能知恥而后勇,崇西方之所長,為我所用。這樣才能頓悟中庸之妙趣,還“崇洋,卻不媚外”之本色!
篇后語:僅以此文獻給親眼目睹近日外籍人士(男),對我女同胞之不敬。惟愿國民之看法,勿陷“崇洋媚外”的舊事重提中,當思“崇洋,卻不媚外”之久遠!因為“崇洋,卻不媚外”的精髓,在于對不足的認知度,在于知錯就改,在于知恥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