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紅軍山
發(fā)表時間:2016-10-22用戶:文字君閱讀:1980
文 / 肖德良
夜來無眠,借助酒興,乘著深秋的月光,獨自一人登上紅軍山。一個人,在烈士陵園的平臺徘徊。周邊的森林,不時飄下蕭蕭木葉,蛐蛐在地下悲鳴。天知情地知意,大自然也知道對先烈的憑吊,叫人心頭涌起陣陣酸楚。
都說酒壯英雄膽,是的,在一冢冢陰森森的墓地之間,在一棵棵黑黢黢的松柏樹之下,我不但沒有膽怯和退縮,相反,渾身充滿了奮起勃發(fā)的精神。
紅軍山,遵義人民心中的圣山,它位于“城市之肺”的鳳凰山北段。這里常年林木蔥蘢,四季常青,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山頭云蒸霞蔚,林間空氣清新,是人們休閑游樂的好去處。其實,這里以前并不叫紅軍山,而叫小龍山。遵義人民為了紀念1935年紅軍長征在此犧牲的英靈,遂更為現(xiàn)名。
剛開始時,無論是江西老表還是遵義干人,不少人也僅僅是為了有碗飯吃,有件身衣而參加紅軍。在大革命的熔爐中,他們的靈魂得以淬煉,品格得以升華,懂得了“無產(chǎn)者要解放自己,必須首先解放全人類”的道理,進而使個人的行為上升到為國家、為民族不惜犧牲利益乃至生命的自覺。為此,他們敢于赴湯蹈火、慷慨赴死,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定格了大義凜然的人生。
眾所周知,遵義舊時名曰播州。千百年以來的播州舊府,盡管人文山川也曾鐘靈毓秀,但在外界看來,仍然免不了地域荒僻民生凋蔽的印象。然而自從有了那年那場扭轉(zhuǎn)危局的遵義會議,便使這座落寞的小城在人類史冊上寫下輝煌的一頁。整整一個春天,一百多個日日夜夜,幾萬紅軍輾轉(zhuǎn)南北東西,經(jīng)過一場場撼天動地的戰(zhàn)役,奪取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勝利,讓中國革命發(fā)生了轉(zhuǎn)折。資料顯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實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從江西瑞金開始,長途跋涉,一路奔波,將這場壯舉第一次冠名為”長征“的,還是在遵義。黔北厚重的地域文化與長征留下的紅色文化深度融匯,產(chǎn)生了今天的紅色基因,使這個沉寂千年的地方從此名滿天下。
今天的鳳凰山頭紫氣生煙,當年紅軍戰(zhàn)斗過的地方,處處彌漫著王者風范。人們都說遵義是座英雄之城、紅色之城,更是一座轉(zhuǎn)折之城,應該說這些說法都是名符其實的,也是實事求是的,這是歷史對遵義這座城市一個準確的判定。然而這一切都與革命的命運在此轉(zhuǎn)危為安密切相關,也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歷史的弄潮人在此走向潮頭密切相關。
山下的小河也叫湘江,雖與桂北那條大河同處一名,但此湘江非彼湘江,它沒有那樣的兇險與血腥,而是宣示著安寧和吉祥。遵義的湘江清澈碧透,一路流淌著英雄的夢想。先輩的熱血澆灌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他們的理想培育了這里“遵道行義,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遵義兒女勤勞勇敢的品行和一往無前的斗志。過去的凋敝小鎮(zhèn),而今成了繁華的都市。大街小巷星光燦爛,疑似星河落九天。我想,先烈們要是見了這種景象,定會“淚飛頓作傾盆雨”的。
清朗的月輪照耀著湘江河水、照耀著兩岸的市井風情,也照耀著陵園北面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烈士永垂不朽”!這座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于1984年11月2日題寫碑名的紀念碑,顯得那么雄奇和偉岸。碑體直插深邃的星空,充滿浩然正氣。頂端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更顯神圣和崇高。碑體下圍,這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高的大圓環(huán),外壁鑲嵌著28顆星星,象征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經(jīng)過2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取得全國政權(quán)的勝利,這一勝利由千千萬萬烈士的生命換來的,他們雖死猶榮,他們的革命精神永遠與日月同光輝。圓環(huán)的內(nèi)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按照紅軍在遵義活動的先后時序雕塑著“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這些雕塑的情景氣勢恢弘、場面波瀾壯闊。大圓環(huán)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著,分別代表老紅軍、青年紅軍、女紅軍和赤衛(wèi)隊員的形象,他們的頭像采用紫色花崗巖石鑿成,寓意著紅軍將士英勇殺敵威震四方,寓意著他們?yōu)楦锩鼰o私奉獻不怕犧牲,也寓意著為勞苦大眾爭自由求解放的歷史擔當。
我從一尊名叫“鐘偉劍”的塑像走過,再轉(zhuǎn)到被人們稱作“小紅”的女菩薩面前,挺拔的松柏落下一片片參差斑駁的暗影,仿佛一群復活的英魂緊盯著我的步履。膽小者望而怯步,我卻在腳踏實地之中仔細諦聽著他們的心聲。撫今追昔,壯懷激烈,平添幾多親近、慰藉和勇氣。假若真有所謂在天之靈,他們還能從地下站立起來,我就以遵義人特有的光榮和幸福擁抱他們。獻上一盤甜蜜的遵義雞蛋糕,請最好的師傅煮一碗聞名遐邇的名城豆花面,再來一碗飄香四溢的本地特色羊肉粉,好好犒勞他們,以此滿足他們曾經(jīng)為了填飽肚子的最低需求。甚至也不管他們對今天這座城市有什么樣的看法,我都會耐心地傾聽。
紅軍烈士紀念碑北面的半坡上是鄧萍將軍的墓冢。關于鄧將軍的犧牲,紙質(zhì)資料和網(wǎng)絡媒體上都有許多記載。我在他的墓前墓后轉(zhuǎn)了兩圈,腦海里不停地浮現(xiàn)著那悲壯的一刻。1935年2月27日,紅軍回師二戰(zhàn)遵義。那天黃昏,他和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參謀長蘭國清一起查看對面山上的敵情,不料一粒罪惡的子彈洞穿了他的頭顱。他是躺在張愛萍的臂彎里犧牲的,熱血噴涌,染紅了兩人的衣服。由于戰(zhàn)事頻繁,部隊只得將他的遺體匆匆掩埋在老城干田壩一帶。遵義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張愛萍在城西40公里的鴨溪為他寫過一首詩篇。多年后,遵義人民費盡周折尋找鄧萍的遺骸,人們從他前額和后腦的彈洞、生銹的衣扣、磨平的膠鞋底和被螞蟻拖進蟻穴的長發(fā)等特征辨認出他的遺骨。將他遷葬紅軍山那天人山人海,許多人爭相前去攙扶或肩抬他的靈柩。如此情景,許多人見了都哭了。1982年,張愛萍將軍又重新謄寫當年詩句,并鐫刻于鄧萍的墓前:
長夜沉沉何時旦?黃埔習武求經(jīng)典。
北伐討賊冒彈雨,平江起義助烽焰。
圍剿粉碎苦運籌,長征轉(zhuǎn)戰(zhàn)肩重擔。
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
我繞到將軍墓后左上方的一座石階坐下來,深深地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借此清理凌亂的心緒。驀然回首,卻使原先不信神不怕鬼的膽識頓生震撼和畏懼!我沒想到除了前面平臺上那座高聳入云的紅軍烈士紀念碑以外,這里還有一座紀念碑!并且是一座具體的有名有姓的而不是抽象的和象征意義上的紀念碑。碑上那些名字歷歷在目,是那么寒氣凌人,卻又是那么雄渾威武,那么不可褻瀆!
在這壁黑色大理石鑲嵌的幕墻上,鐫刻著3000多名在遵犧牲的紅軍將士的姓名。撫摸著一行行金色字跡,直到墻體的盡頭,看見一個浩氣凜然的名字:“英烈墻”。
是的,這是一壁英烈墻,一壁用先烈白骨凝固而成的英烈墻!在這壁驚天地泣鬼神的墻體面前,這里的氛圍顯得那樣肅穆陰森,先前的酒興一下就被潮濕的冷風吹醒了。“青山綠水沐浴身體,先烈事跡凈化靈魂。”面對14歲到60歲犧牲的干人,我放棄了半生以來所有的浮躁、虛榮、貪欲和怨恨,還有像金錢、美色、別墅、豪車之類露頭的雜念。“成千成萬的先烈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默誦著一代偉人毛澤東如詩如歌的語句,禁不住哽咽和唏噓。
據(jù)紅色文化研究相關資料顯示,公元1934年,也是深秋的夜晚,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由江西瑞金出發(fā),一路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先是血戰(zhàn)桂北湘江,繼而放棄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隨即轉(zhuǎn)兵貴州,強渡冰冷刺骨的烏江激流,來到遵義。在這里,他們終于暫時放下心來喘了一口氣。這支窮苦人的隊伍,白天打土豪分浮財,把本該屬于干人的生活資料分發(fā)給當?shù)馗扇?。那幾天夜晚寒風凜冽的夜晚,他們對百姓秋毫不犯,駐扎在老城撈沙巷、梓潼路那些街頭巷尾,或者默默等候那幢黔經(jīng)典的黔北小樓的消息,或者圍坐篝火周邊,輕輕地合唱來自江西蘇區(qū)那支《十送紅軍》的歌曲,心里思念被左傾教條主義葬送的老革命根據(jù)地。
“......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百日內(nèi)與國民黨軍數(shù)十次殊死戰(zhàn)斗,英勇卓絕,氣壯山河。突破重圍,揮師北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千余名紅軍將士為民族生存,人民解放,灑熱血于烏江赤水,埋忠骨于播土黔山。一墻忠魂,滿壁浩氣。祭奠先烈,警策來者。英名永存,日月同輝。長征精神,萬古長青。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2004年,中共遵義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此敬立這幕“英烈墻”,鐫刻英烈姓名于其上。打著手電筒,我就像先烈們查看軍地圖那樣認真地查看他們的名字。最后,我才看到以上那段由遵義市委市政府刻下的墓志銘。墓志銘上還記錄著當年立碑的經(jīng)過:“遵義各界踴躍捐資,殷殷深情,山河動容......”
英烈墻上,有來自江西、福建、湖南的年輕人,也有不少貴州遵義本土的后生。有的甚至連姓名也不齊全,便鐫刻為張同志、李同志等等。從軍團參謀長到伙夫、再到少年積極分子,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才14歲。那個名叫“鄧長生”的少年,男,漢族,遵義縣人。長生長生,為了自由幸福干革命,為了貧苦百姓鬧翻身,為了生活溫暖而求生,但是他卻偏偏沒能長生,犧牲時才14歲。
鄧萍,27歲,四川自貢人,紅三軍團參謀長,彭德懷元帥倚重的得力助手,鄧萍是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還有一座紅軍墳,是一個名叫“龍思泉”的烈士墓。寒冬臘月的傍晚,為了給干人的孩子看病而掉了隊,被敵人殺害在歸隊的路上。龍思泉犧牲后,貧苦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將他安葬在桑木埡。
那一尊黃銅澆鑄的被大家稱之“小紅”的紅軍女軍醫(yī),其實就是根據(jù)龍思泉的事跡演變而來的一個美麗的傳說。事實上,紅軍長征在遵義并沒有這位神秘的“小紅”,她是距離不遠處的森林中龍思泉烈士的化身。關于龍醫(yī)生的故事,在遵義已經(jīng)家喻戶曉,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但是大家已然習慣地接受了這個悲情而又動人的嬗變,以此慰藉心中那片難以言狀的隱情。“小紅”姑娘每天都在為那嗷嗷待哺的小孩喂養(yǎng)藥湯,腳下的藥罐似乎還冒著絲絲熱氣。如今,她已被膜拜成為一尊普濟眾生的偶像,一個善良、安寧、祥和的紅色女神。人們每天都在“小紅”的足下燒香化紙,她的手腕和腳背已被人們撫摸得锃亮锃亮,不少人還在其臂腕處掛滿了紅布條,借以表達對她及其他先輩的緬懷和崇敬。這些紅布條是烈士鮮血染成的,虔誠的信男善女們,相信通過掛紅可以驅(qū)邪避疾,有的甚至相信那罐熱騰騰的藥湯也能調(diào)理自己心中的病根兒,除此之外,也想表達另一種心愿,當生活或工作遇到困難、情緒處于低迷的時候,惟愿通過這位女神的護佑,借此感受紅軍山的靈氣和朝氣,也來個人生的轉(zhuǎn)折,別開一番新的景象。
烈士陵園的左側(cè),是兩幢根據(jù)黔北建筑風格建成的小樓。小樓正面留有前國務院總理李鵬題寫的“青松堂”和“翠柏園”匾額,并有一副由他書寫的燙金對聯(lián):“血灌五嶺烏蒙為地球裝束一條紅飄帶,魂依湘江赤水將浩氣流傳萬代翠柏園”。是的,先烈英魂不死,后人繼承遺志。今天的遵義兒女,定會從紅軍山頭開始,以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擔當精神,是要在地球上裝束一條光照千秋、永不褪色的紅飄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