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小寒,磨面過年
發(fā)表時間:2016-08-17用戶:文字君閱讀:1585
俗話說,“小寒大寒,磨面過年”。
小寒剛過,就到了臘八。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隨著年的腳步愈來愈近,昔日磨面蒸饃的場景一幕幕展現(xiàn)在眼前。
小寒一過,娘就從麥囤里挖出一斗斗金燦燦的麥子來,端到當(dāng)院里簸麥。隨著簸箕的上下扇動,小麥被簸得干干凈凈。然后,娘把麥端到壓水井邊,開始淘麥。經(jīng)過淘洗,金燦燦的小麥變得瑩潤如珠。
我知道,曬干后的小麥,很快會磨成雪白的面粉,變成雪白的饅頭。那年月,白饃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所以,我總是積極地幫娘淘麥。
冬天的太陽暖暖的、柔柔的,慢慢揮發(fā)著小麥的水分。曬干麥子要經(jīng)過幾個太陽。在這間隙,娘到磨房聯(lián)系磨面的時間,到隊長那里借牲口。我們村里幾十戶人家只有一間磨房,要提前約訂。如能借到牲口最好,那樣就不用推磨了。拉磨的牲口是隊里的一頭驢,那頭蒙了眼罩的的毛驢拉起磨來很積極,把磨拉得山響,幾斗小麥很快就會磨成雪白的面粉。但是,牲口不是那么好借的,我們往往要自己推磨。
由于夜里磨面的人少,我家常在夜里磨面。冬夜,夜闌人靜,萬籟俱寂。磨房里,煤油燈在寒風(fēng)里發(fā)出忽忽悠悠的微光。我和姐姐負(fù)責(zé)推磨,娘負(fù)責(zé)籮面。在石磨的轉(zhuǎn)動聲中,我和姐姐一圈圈地推起磨來,身影映在墻壁上,忽長忽短。小麥在石磨的碾壓下“粉身碎骨”,變成雪白的面粉和麩皮,娘用一張籮把它們分成細(xì)細(xì)的面粉和麩皮。磨房外,月亮泛出冷冷的光,北風(fēng)呼嘯。磨房內(nèi),石磨聲聲,我們滿頭大汗。三星正南時,幾斗小麥就變成了雪白的、散發(fā)出麥香味兒的白面了。此時,娘的頭上臉上覆蓋了一層白白的面粉。
蒸饃要先提酵子。娘用提好的酵子開始和面。面和好后,要讓面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生發(fā)。只有發(fā)透的面做出來的饅頭才暄騰好吃。面發(fā)好后,娘開始揉饅頭。雪白柔軟的面團在娘的手中被慢慢地揉成饅頭。做好的饅頭要讓其保溫生長。娘把家里干凈的被子蓋在饅頭上,讓饅頭自然地長。做好饅頭后,娘開始做大饃、饃花、棗山以及“燕子”、“小兔”。過年的規(guī)矩,要給干爹干娘及長輩送大饃,要為干兒女送“小兔”送“燕子”。
娘沒有干兒子干女兒,但有八個子女。娘總是給自己的子女做幾個面兔子面燕子,給俺爺俺大娘做幾個大饃。面兔子面燕子的面揸的勁道,好吃。娘的手巧,雪白的面團在娘的手中很快就變成了“燕子”“兔子”,“燕子”“小兔”的頭上眨著兩顆用紅小豆做的紅眼睛,活靈活現(xiàn)。
我負(fù)責(zé)燒鍋。燒鍋用的是劈柴,火很旺,在鍋底熊熊地燃燒著。娘把長好的饅頭、“燕子”、“兔子”一個個放在籠屜里開始蒸饃。
一會兒,水蒸氣、饃香味兒漸漸在廚房里氤氳開來。娘說,饃圓氣了。就把籠屜從鍋上端下來,打開籠屜。雪花般的饅頭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兒,我肚子里的饞蟲開始活躍,口水開始分泌,肚子咕咕地叫起來。
這時,娘在灶臺上點燃了三枝香,把蒸好的大饃棗花放到灶王爺?shù)纳裎簧?。老家的?guī)矩,過年時不管是蒸饃、過油,還是烀肉,都要先給灶王爺上供。上完供,娘又拿出幾個又大又暄的饅頭,讓我給爺爺送去。這也是規(guī)矩。上供后,蒸好的饅頭要讓爺爺奶奶先吃。即使他們不在世了,也要把饃或肉端到堂屋——他們的神位前。之后,我們才能吃。但只能一人一個,嘗嘗而已。這些蒸好的饃要等到過年那天才能敞開肚皮吃。那時,吃白饃是“三十吃一頓初一吃一天”,白饃是用來待客走親戚的。小時候,走親戚總是擓著一竹籃子白面饃。
改革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戶,小麥?zhǔn)谴蠖跐M小囤流,白饃都吃膩了,雜面饃開始吃香?,F(xiàn)在,街上都是賣饃的,市場上啥都有賣。但我覺得,這些饃都不是人工的,且多用酵母發(fā)面,沒有娘做的好吃。但是,母親在八四年就去世了。每想起來,一行熱淚就會滑落面頰。
---- 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愛生活、愛文字(文字站 www.tiktok99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