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反映一個什么主題?
發(fā)表時間:2016-05-29用戶:文字君閱讀:4696
西游記》到底反映一個什么主題?
對于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同事、朋友,大部分人都認為,《西游記》是反映孫悟空的積極樂觀、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
這部小說所反映的主題,果真如此嗎?我們先不急著下定論,先來理一下小說的具體情節(jié)!
為什么孫悟空在護唐僧西游之前,大鬧天宮,鬧地宮,大鬧龍宮,所向披靡,連玉皇大帝、龍王都談猴色變,那時候,孫悟空是何等的威風,力挫天兵天將,打出一路風塵。而護送唐僧上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卻打不過一個一個的小妖怪這到底是為什么?不是妖怪本領(lǐng)高強,而是妖怪手里有法寶,這法寶恰是佛門的寶物。
我們認真想一想,如此大鬧天宮,鬧龍宮,卻翻不出如來的手心,看到這里,我們才看出作品是想反映這一主題:佛法無邊,皈依佛門才能修成正果,任有天性,不管你本領(lǐng)何等高強,最終難有好結(jié)果。
在封建時代,它(孫悟空)恰好滿足了下層人民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zhàn)勝黑暗勢力、征服自然和向往自由的的愿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于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shù)概括,是理想和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實際上,大部分人就是望梅止渴,過一過反叛的癮,其實是沒有勇氣走孫悟空的路子。當然這個時候,孫悟空就有了一定的市場。人們看到了孫悟空火眼金睛,法力無邊、智慧超群,卻最終忽略的他沒法擺脫師傅的緊箍咒,忽略的西天的路上,每一個妖怪,都需要搬救兵這些敗走麥城的事實。毛澤東的詩歌《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更是將孫悟空拔到了一個不該有的高度。有這么些文化背景,難改大家誤解了《西游記》的主題。
所以,有了這些事實,不難確定出《西游記》所反映的主題,我認為,這部小說并不是反映和歌頌孫悟空的反叛精神的,而是一部古代反映宗教的小說!
再舉個例子來看:《水滸傳》反映的是什么主題?很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是歌頌農(nóng)民起義的,其實不然,這部小說,實際是歌頌皇上的,對農(nóng)民起義,小說定義為草寇、反貪官的起義,不是反對皇上的起義!最后,農(nóng)民起義軍受到朝廷招安,實際上等于轉(zhuǎn)正了,由草寇轉(zhuǎn)為正規(guī)軍了,像當年西太后承認義和團的合法性一樣。在這里,還是毛澤東主席說得好:“水滸,好就好在是一部反面教材,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我們很多時候,太容易聽信傳統(tǒng)、聽信輿論、聽信潮流了。在傳統(tǒng)、輿論、潮流面前,我們很多時候不再思考了,主動地接納了世俗的看法,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
此貼僅供交流和討論,到底《西游記》等小說,反映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大家可暢所欲言,亮出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看法!
對于文學講究典型化,但是典型化絕不等同于庸俗化、流俗化。一旦忘掉了自己還長著腦子,那么誤解就不可避免,所以,我們應該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