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寫雜文
發(fā)表時間:2016-05-22用戶:文字君閱讀:2158
說起雜文我們不能不提起魯迅先生,這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之所以放棄長篇巨制的創(chuàng)作而把大部分精力專注于雜文領(lǐng)域就是因為他看中了雜文反應(yīng)靈敏、靈活犀利的特點,雜文是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槍;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對于有害的事物能夠立刻給以反響和抗爭。曾有人勸魯迅先生專寫小說不要寫雜文,看魯迅先生是如何回答的,他在《華蓋集。序言》中說:“我以為如果藝術(shù)之宮里有這麼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還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看,這是何等的豪邁,盡顯真正文人之本色。
很可惜的是幾十年過去了雜文的發(fā)展總顯得步履遲緩,很不盡如人意。我們看到各大文學(xué)論壇上到處充斥著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言情之作卻大受歡迎,而雜文卻象一個后娘養(yǎng)的孩子默默無聞的躲在角落里,鮮有人問津和關(guān)懷。究竟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再需要雜文了還是雜文已經(jīng)老了,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不但需要雜文而且需要大量的充滿血性之美、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雜文力作。我想倘若魯迅先生活在今日也許我們國家至少會減少一部分貪官污吏,因為以魯迅先生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秉性,那些貪官剛要圖謀不軌便被先生罵的狗血噴頭、聞風(fēng)喪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雜文至少能起到某種警戒和凈化社會風(fēng)氣的作用,而我們這個時代太缺乏“魯迅式”的斗士了。
按說最有資格寫雜文的應(yīng)該是那些頭上頂著“批評家”帽子的人群,畢竟雜文的本質(zhì)還是以批判為主,但是放眼天下又有幾人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批評家”呢?頭上頂著“批評家”的桂冠卻專寫些無關(guān)痛癢的歌功頌德的文字,似乎忘卻了自己的職責(zé)是什麼?這樣的人其實大有人在,別的不說,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某某作家煞有介事的召開作品研討會,召集一批所謂的知名作家和批評家亂哄哄的湊到一起大肆吹捧一番,然后完事。我就感到很好笑,什麼了不起的驚天大作如此之完美,研討會就是研討些溢美之詞嗎?真是荒謬之極,除了能增加點宣傳效果外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不要忘記誰才是作品的裁判員?是廣大讀者啊。那些真正流芳百世的作品肯定不是吹捧出來的,這一點恐怕沒人會持有異議吧?
我說這些話的意思連一部普通作品都不敢發(fā)表批評意見、怕得罪人的所謂批評家們,又怎能指望這幫人仗義執(zhí)言,抨擊社會黑暗呢?依靠他們“鐵肩擔道義,妙筆寫文章”嗎?我看一個字:懸!
既然那些社會精英們?yōu)榱司S護自己頭上的光環(huán)而顧慮重重,那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是不是可以拿起雜文這個武器跟社會上的邪惡現(xiàn)象作斗爭呢?我認為這是可以的,雖然我們身份卑微,但我們同樣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赤膽忠心,我們寫雜文就是希望我們的社會少一些假丑惡而多一些真善美;盡管我們只是一介草民也沒有號召力,但是我仍然希望有更多愛好寫作的普通人加入到雜文作者隊伍中來,少一些風(fēng)月之談、靡靡之音,多一些針砭時弊弘揚正氣的文字,因為我們的時代更需要后者。
古云:水滴石穿,積跬步以成千里。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雜文的重要性,何愁雜文的未來不能夠興旺發(fā)達呢?如果這樣的話,魯迅先生也應(yīng)當含笑九泉了。
綜上所述,我想我們寫雜文的目的已經(jīng)很明確了,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抨擊時弊、批判邪惡、弘揚正氣,而普通人寫雜文沒有任何壓力,可以暢所欲言,似乎比那些名人寫出來的雜文更加深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衣缽由我們這些草根階層來繼承和發(fā)揚遠比讓那些社會精英和知名人士來發(fā)揚廣大更加的可靠。
故而,于對雜文而言,不怕犀利,不怕深刻,不怕尖銳。而恰恰怕的是怯弱,怕的是混肴不清!
其實,發(fā)現(xiàn)美,贊頌美,才會使我們的心靈在美的感應(yīng)中得到陶冶與升華;發(fā)現(xiàn)美,贊頌美、深愛美,方能明辨是非,鞭策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