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
發(fā)表時間:2016-05-12用戶:文字君閱讀:4333
歲月裝載著記憶,生活改變了思想。當我們不倫不類的時候i,才發(fā)現(xiàn)自已已經(jīng)長大。
也許對于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凡者而言,長大卻是一種愛莫能助的成熟。因為我們不再受父母的庇護,而要在自立中或因自己的龐大或者渺小去體會生存的意義。也許從天而降的鴻運和突至的金錢,可以讓我們超越生存的意義,只是若這樣,生活豈不是缺乏了一點血汗的腥臊味。
成長讓我們遠離了故土,成熟卻讓我們得扛起一些責任。生活自古以來就這樣人欲膨脹、物欲橫流,我們能做得僅是用血汗來印證生活,用赤手來起家。
當我們走進社會的時候,已不再擁有雙親的呵護。因為奉獻已讓他們竭盡所能,剩下的路要靠自己去打拼。當我們走進這個社會的時候i,燈紅酒綠依舊,貧富人群依舊?;蛟S于這個社會而言,我們得介入只是一種循環(huán)的自認程序,沒有聲息,也沒有波瀾。平凡劃定了我們本有的空間,逾越只能算得上是現(xiàn)時的計劃,未來的目標。因為平凡,我們成為了金錢的仆人,物質(zhì)的奴隸。所謂的自由,只不過是在被人盤剝掉創(chuàng)造價值后的一種被動消費,更或者是一種壓縮睡眠里的疲憊安排而已。于是一種來自社會底層的平凡人們,在這繁華的城市里,成了“月光族”的真正無產(chǎn)者,成了寅吃卯糧的借貸者,成了精打細算、節(jié)衣縮食后的儲蓄者,然后又回歸到與銀行發(fā)生借貸關(guān)系的借貸者,因為他們?yōu)榱嗽诔鞘欣锫鋺簦闪藥资觊g的房奴。城市是繁華的,無論是拔天而起的樓房,或者是高檔的轎車,只能永遠陪襯這個城市。而我們這類既屬于城市也屬于農(nóng)村的臨界人群,只是用眼睛看著這個和自己或許永遠都扯不上關(guān)系的城市,盡管現(xiàn)在你還在這個城市里曇花一現(xiàn)得覓食?;蛟S我們享有的權(quán)利只是一種觀望式的羨慕。
于是,我們不滿于給人做嫁妝,因為我們渴望去前臺表演我們的人生,而不是在后臺去裝飾別人。雖然什么樣的工作都是工作,但是平心而論,我想是沒有幾個人愿意一輩子去做別人舞臺上的道具,盡管我們在一段時間里,或許還沒有實力去改變那種現(xiàn)狀。于是我們我們不滿于給人做嫁妝,因為做嫁妝的永遠是裁縫,是技師,而不是掌管裁縫的老板。盡管老板并不是那么好當,因為他要承受很大的市場風險,他要具備審時度勢的眼光。但是我們只看到他的一本萬利,而忘卻了利潤與風險同在的市場規(guī)律。也許此時我們有了對富人的羨慕,或者是妒忌,所以我們預(yù)存多年的良知或思想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擺脫貧困,邁入富裕。
生活就這么現(xiàn)實,當我們不是天才又不是富翁的時候,只能面對著一種束縛自由的枷鎖,我們是無奈的,因為生計中有萬千種理由足以說服我們的自愿。比如,一個女的到了三十歲,還沒有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依然和自己的老公在城里打工。他們想生個孩子。在城里生吧,但是有沒有多少積蓄,因為現(xiàn)在生一個孩子和養(yǎng)一個孩子的成本太大了。在農(nóng)村吧,卻不愿意把孩子放在父母的身邊。于是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錯失著女人生頭胎小孩最佳年齡,把未知的風險與或許即將到來的好日子掛鉤到一塊。如果要他們放下城里的一切回農(nóng)村,他們又不甘心。無論是割舍不了城市里優(yōu)越生活,還是無法再上完大學后,一無所成、一無所有的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塊土地上。無論是為了爭氣在城里,也如其他來自農(nóng)村的人那樣,在城市里扎根落戶,徹底結(jié)束那種也許是五輩貧農(nóng)出身的生活。還是為了在異地他鄉(xiāng)掩飾那份因不能衣錦還鄉(xiāng)的虛榮。只有戴上它,按照別人的意圖行事,我們才能維護住生計的底線,象蝸牛一樣緩緩前行。
這樣的人群是國家的基座,社會的根系。他們?yōu)榱松?,把自己扮演成晝夜里各種角色,錢成了他們生活近乎唯一至上的追求。他們?yōu)榱藦纳鐣匈嵢〉较鄬Χ嗟腻X,把圓滑世故放在門外,把唯利是圖表現(xiàn)在門外,卻把本性寄存在家里。也許家的溫情是他們在世界上唯一可以享受和施與的,畢竟這溫情是純潔的,畢竟這溫情是真摯的,畢竟這溫情是免費的,畢竟這溫情是自然而然的,畢竟這溫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其實這樣的人還算好點,因為他還有一個可以避身在家,或者幫扶天涯。至于那些看似高雅的學生,他們畢業(yè)后沒有被學校分配,或者是全部分配,只能在社會上自謀生路。他們剛到社會,沒有工作經(jīng)驗,也沒有資金去投資。(當然還會有一些家資殷實、或者能力超強的學生,他們會在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或者為別人工作的超強能力中,一步邁過就業(yè)的獨木橋。)這些人,他們的薪水只停留在正常的開銷上,甚至常常是入不敷出。如某一個人,在工作了幾年之后,還是家里資助錢買了一臺電腦,用來提高自己的設(shè)計水平。面對著日益競爭激烈的就業(yè)壓力,他們怕“馬頭槽”被搶,又不甘心一輩子做庸馬。這種矛盾折磨著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欲走不前,再加上經(jīng)濟的弱勢,他們于親無利,于己無益。
這類人應(yīng)該是任何城市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水嶺(當然也許還有一些曾經(jīng)流落到體力勞動中再也沒有被挽回到腦力勞動中的人),雖然有絕大部分的人干著也許不是體力的活,但他們那點工資與那些稍許出力的體力勞動者的薪水相比較也是小巫見大巫。然而一個月八百元的文員,搶著干,一個月一千五的送水工卻沒人干。他們生活在城市里,算不上白領(lǐng),也算不上藍領(lǐng),更算不上這個城市的居民。國家政策要求辦企業(yè)為員工辦三金(養(yǎng)老,醫(yī)療,工傷保險),而他們那點工資是沒有辦法繳的。如果按照國家政策的比例來繳,他們的工資大概也是不夠生活的。于是面對著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政策,他們在為了保住工作的前提下,看著那些專門針對自己貼身利益的政策,與自己擦肩而過(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企業(yè)中的小企業(yè))。至于那些繳過保險的小公司,只會將繳過保險的人納入編制。其他人只能算僅發(fā)工資不編制的員工。當相關(guān)部門來檢查時,老板的指令要么是裝聾作啞,要么說自己是實習,不要工資的。要么。。。
這些人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群脫離籍貫的游民打工者;這些人往往單身居多,因為他們的收入只能局限于節(jié)省得一個用,很難再拿出一部分錢,用來戀愛,用來供養(yǎng)一個不用上班的女朋友。而不曾閑置的同齡異性,常常要么是名花有主的和這類底層的打工者,一起過白手起家的日子。要么是做一個剩女似的白領(lǐng)、金領(lǐng),或者用自己的青春姿色,去俘獲一個可以為爺、為爹的富翁,要么是低聲下氣地找一個本屬于城市里的人,只是為了做一個有車有房的地道城里人。至于那些稍有幾分能力的白領(lǐng)、金領(lǐng),就那樣剩著,因為你是很難讓這些尊貴的女性朋友去平視一群寒酸的人。于是每年的光棍節(jié)還在繼續(xù)屬于為這些或許已人到中年的浪子。這類人從嚴格意義上講,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們的虛榮心很強,即使在狼狽的時候也不例外。為了守住虛榮,寧愿在無人曉得的境地里做難民,也不愿俯下身去顯山露水地從零做起。他們自以為是受過高等教育,就應(yīng)該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外在形象,而不應(yīng)該是猥瑣的丑陋真實。于是虛幻而又遙不可及的理想,把他們塑造成這個時代的“于連”。
窮則思變,無論我們是怎樣的潦倒者,只要我們知道一條路行不通的時候,就必須去尋找另一條路。當我們還是有理想的人,就應(yīng)該用適合自己的路來打通金錢的束縛,因為只有“超越了財富”,才能去理性的“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