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策
發(fā)表時間:2016-04-14用戶:文字君閱讀:2953
今天終于讀完《三十六計》,而學以致用之精華,在我身上尚無幾分應用。這或許便是書生之悲哀,馬謖紙上談兵之不幸。
《三十六計》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籍,它有無窮之智慧,待我們后人發(fā)揚光大。做為三十六計,連環(huán)計才是真正謀事者的智慧。
不過本文要談得卻是最后一計,走為上策。“敵勢全勝,我不能戰(zhàn),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zhuǎn)機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走”在窘境里的重要性。
楚漢之爭時的“鴻門宴”,劉邦在窘境中“走”出了一番天地來。世界是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沒有絕對地勢均力敵。所謂的強大,只是某一形態(tài)上的產(chǎn)物,就如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術(shù)變。因為沒有一個王朝可以屹立千年,秦元的龐大,終究還是倒在了歷史的狼煙中。沒有一樣東西是永生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也許世界的常態(tài),就是一種不斷跌宕起伏中地變化吧。在這種不斷被分割、不斷被打破的格局中,由弱變強,由盛轉(zhuǎn)衰,便成了人類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發(fā)展到今天的根本所在。這是眾人走出地結(jié)果,也是歷史被不斷顛覆地結(jié)果。
有人說“人人爭利,天下危矣!”,然數(shù)千年之歷史形態(tài),原本就是如此。“走”是對于弱者而言的,只有弱者在與強者的對抗中,在其本身沒有投降,沒有求和時所迸發(fā)出來的一種自保策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沒有必要如同項羽一般,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若他能如越王勾踐一般,從長計議,那么劉漢將是否能一統(tǒng)天下,就不得而知。
走,是為了東山再起;走,是為了蓄勢待發(fā);走,更是為了轉(zhuǎn)敗為勝。它是一種保全,需要你的從長計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許你在玉石俱焚的情況下也能報仇。但只是為了盲目、狹隘地去報仇,而使自己元氣大傷,或命之不存,這樣的報仇,充其量也是殺敵三千自損五百的下策。三國時期,劉備只占人和,但是他的蜀漢政權(quán)卻是在毫無立錐之地的奔走中,創(chuàng)建出來的。因為天下的態(tài)勢,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而他就是在瞬息萬變的動亂中,為自己開拓出一片安身立命的天地來。走,可以看作是一種委屈求全,也看作是一種在蓄勢待發(fā)中坐山觀虎斗的行為。走,還是一種窮則思變里的變通。優(yōu)勢與劣勢,只是一種能量的轉(zhuǎn)變過程。所謂的勝負,絕不在于一時一刻的爭端內(nèi),而在于人的意志中。因為人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能去改變一些東西,去實現(xiàn)一些愿望。當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會知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也會明白今日的“走”是為了來日里的一雪前恥。這樣的后發(fā)制人,才是成大事者的胸襟。因為他看到弱勢下,走的重要性。走永遠是人的事,而不是樹的事。樹需要依賴水土環(huán)境,人則可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存,只要你愿意。這就是人之所以走四方,而樹守一處的道理。這種走,也許是落荒而逃地走,也許是潰不成軍地走,也許是窮寇莫追地走,但就是這樣的人,總有一天會卷土重來,雄居天下。
《三十六計》是一本告訴你如何于勝處,攻堅克固,無往不利;于敗處,力挽狂瀾,全身而退的書。當你進退自如了,天下事便在你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此處,本人僅就“走”為上策做以淺顯的分析。因一家之言,不成體系,茍不敢求同。所謂借局布勢,力小勢大,盡在于此。惟愿如我者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