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散文的深度和細節(jié)的標準
發(fā)表時間:2016-04-10用戶:文字君閱讀:2435
一說到散文,你就會想到那些經(jīng)典作品??v觀那些作品夠得上經(jīng)典的原因,不外乎語言優(yōu)美,文章有深度等等,這些經(jīng)典性在五四時期的作品中最突出。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綠》還被選入了歷代中學課本,具有廣泛地代表性。
什么是這些散文的深度呢?課本中的標準答案定位在了文章的情感方面和生命體驗方面。我們看到的情感也不過是地球上的春天,文人看看花,賞賞草后發(fā)幾句感慨?!逗商猎律纷畹湫筒贿^了,從荷塘里荷葉的精致描寫,到運用通感的小提琴的驚喜,無不是看花賞草后的心得。這就是經(jīng)典中標榜的關(guān)于經(jīng)典和生命體驗中的深度。這里的深度說白了不過是情感的異情化和生命體驗的特殊化。為什么在那時候這種情況被稱為散文的深度呢?我曾經(jīng)看過一些文章,這些文章中敘述了當時西方對華的文化宣傳。像泰戈爾的《飛鳥集》就是那時候文人膜拜的東西。里面充滿了新異的通感?,F(xiàn)在看來,不過是一個病態(tài)語句集。外國的月亮就一定圓嗎?情感方面和生命體驗的異化就是高深的深度嗎?就像春天花草長在了地球表面,怎能用深來形容呢?要我說有井才能叫深度。那么評判散文深度的標準除了當時有歷史原因被認可的異化情節(jié)外,還有沒有別的標準?我覺得文章能吸引你的不只是文章的新異性,它有許多方面,比如,知識性,哲理性等等。當然散文不是說明文,不是小說。散文中的知識性跟情感和生命體驗一樣,也有新生性存在。知識性,按五四時期深度的本質(zhì)標準來說當然也可以稱為深度。小說中慣用的哲理性在新時期也被用于散文中,像余秋雨的《一個王朝的背影》。你能說沒有深度嗎?新異性作為深度存在來評判一篇文章的好壞,不過是從可讀性方面來判斷的。難道有沖擊力的文章就一定是好文章嗎?難道感動你的就是好文章嗎?其實文章寫出來自己喜歡就好。都說文章像作者的孩子,當然孩子是自家的好。文章像相聲和電影,不過是怡情娛樂的(這里主要指散文)用心寫出來的就是好文章,沒有市儈說的深度,沒有用盡心機的奇特,但它有著自己的靈感,有著自己的想法。像林語堂、林清玄發(fā)自內(nèi)心,一氣呵成。
最近的《讀者》中有一篇沫沫寫的叫《做個能講出細節(jié)的人》,也是受五四文章影響,受當時西方對華文化宣傳影響,把細節(jié)定位在情感中的異情,生命體驗的"不正常"下,難道這些能觸動你的只是這樣的東西嗎?那些陽光下的美好,就觸動不了你嗎?中國的病態(tài)文章,原來這么根深蒂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