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最是帝王家
發(fā)表時間:2016-04-10用戶:文字君閱讀:2506
原以為,帝王的無情,就是昭君出塞時回望長安的淚眼,用一人的青春換來天下太平;原以為,帝王的無情,就是玄武門之變時相互交融的血泊,同根相煎后卻迎來貞觀盛世。然而帝王的無情,還有比這更深一層的解讀,那是情與理的較量,公與私的取舍,是靈魂深處的孤獨和錐心刺骨的凄涼。——題記
春秋的時候,吳王闔閭很疼愛自己的女兒勝玉。一次宮廷宴會上,廚子進獻蒸魚,吳王將魚吃了一半,剩下的賞給了勝玉。勝玉見吳王賞賜剩魚,大怒,對吳王說:“父王用剩魚侮辱我,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說罷離席而去,自盡而亡。
這個極短的故事在《東周列國志》中被作者寥寥數(shù)筆一帶而過。我反復閱讀,卻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是受賞剩魚,勝玉心里不舒服也就罷了,又何至于尋死?
也許,是因為“剩魚”諧音“勝玉”,勝玉以為吳王在取笑她的名字?抑或,只是勝玉覺得吳王以剩魚作賞是對自己的輕視和侮辱?但不管怎樣,作為恩寵隆重的公主,勝玉自幼嬌生慣養(yǎng),嚴重缺乏挫折教育,才致使半條剩魚就讓她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勝玉死后,吳王悲痛欲絕,將其厚葬。
勝玉的死不免讓人覺得可惜!可嘆!而吳王,故事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讓人覺得可憐!可悲!
吳王真的是想嘲弄自己的女兒嗎?肯定不是。勝玉原本就是吳王十分寵愛的女兒,況且,無緣無故,吳王沒有動機在宴會上讓自己的任何一個兒女難堪。退一萬步講,就算吳王真的想到了“剩魚”的諧音是“勝玉”,賞剩魚的行為也不過就是父女之間開一個玩笑。然而,勝玉卻至死不解:父王為何要賞賜剩魚給自己?
讓我們設(shè)想另一個場景,假若同樣的故事發(fā)生在尋常百姓家:一位父親吃到一條鮮美異常的魚,他想到自己的女兒還不曾嘗到這美味,就沒舍得將魚全部吃完,剩下半條留給女兒。類似的故事應該每天都會在成千上萬個普通家庭中上演。父親把好吃的東西留一部分給孩子,不僅與侮辱和輕視無關(guān),而是反映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和舐犢情深的愛意。然而同樣的故事發(fā)生在吳王宮里,卻造成了尷尬,釀成了悲劇,留給吳王半生的悔恨和痛苦。
坐擁富饒江山,后宮美女如云,府庫珍寶無數(shù),吳王可能在這件事后才意識到,他不過是居住在浩大金宮中的一個“窮人”,物質(zhì)上再優(yōu)渥也絲毫彌補不了情感世界的荒涼。他是天底下最尊貴的父親,卻不能以最樸實純真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他一時真性情的流露不過是父愛的本能,他的女兒卻無法理解。
勝玉的憤怒,也不是毫無來由的無理取鬧。試想,金碧輝煌的宴飲廳堂之上,吳王的賞賜按儀典被畢恭畢敬地呈到勝玉面前,錦盒開啟卻現(xiàn)出已經(jīng)被人吃過的剩魚,確實與宴會奢華的背景不搭調(diào),與勝玉尊貴的身份不諧調(diào)。如此突兀,難免冷場,眾目睽睽之下,需要多大的胸懷、多深的涵養(yǎng)才能泰然處之?
偌大的宮殿,拉開了距離,于是感情逐漸淡漠;森嚴的等級,阻礙了溝通,于是誤會百轉(zhuǎn)疊生;繁縟的禮節(jié),忽略了人情,于是關(guān)系日漸疏離。太過富足的物質(zhì)享受麻痹了情感世界的思維和需求,半條剩魚在王宮里只是骯臟的殘羹,沒人會看到上面凝聚的沉甸甸的父愛。
還有一個故事。
楚漢相爭,劉邦彭城戰(zhàn)敗落荒而逃。眼看追兵逼近,為了減輕車馬負重加速前行,劉邦狠心將一雙兒女推下馬車。隨將夏侯嬰拼死要保兩個孩子,劉邦發(fā)怒說:“我等萬分危急,難道要為了兩個孩子放棄江山基業(yè)嗎?”
虎毒還不至食子,況人焉?一邊是舍命追隨自己南征北戰(zhàn)的父老兄弟,一邊是親生骨肉,劉邦狠心推下孩子的那一瞬間,內(nèi)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和無奈。從斬蛇起義,到受封漢王,劉邦深知一路走來受了多少人的扶助,自己肩上擔著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還有無數(shù)謀臣將士建功立業(yè)、授土封疆的愿望。在眾人大義面前,骨肉私情只能放到一旁。
兩個故事看似毫無聯(lián)系,卻是異曲同工。吳王原本有“情”,而在帝王之家,他的“情”變成了“要命”的錯誤;劉邦看似無“情”,實則是帝王霸業(yè)面前的迫不得已。
無情最是帝王家,有時候,帝王將相不是無情,只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