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年畫中的家國情懷
發(fā)表時間:2024-01-21用戶:文獻閱讀:1540
眼看2024年龍年春節(jié)即將蒞臨,每當此時,我就會想起在農村外婆家貼春聯(lián)、年畫的有趣經歷。小時候,在贛西某農村外婆家過年,除夕這天,外婆一早會熬好一鍋面糊,吃過早飯后,舅舅捧著一大摞春聯(lián)、年畫,童年調皮的我會提著一小桶面糊,屁顛屁顛、歡天喜地跟著舅舅屋里屋外張貼春聯(lián)和年畫。各式各樣的年畫,按內容不同張貼在不同的位置上。門戶上貼上門神相,門神也分為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為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在大門貼上武門神,進入院子后,在外屋門上貼文門神,進門過后,在屋子門上,貼上一對迎接門童和對開的年畫。
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再次來到外婆家,還是與舅舅合作貼春聯(lián)和年畫,所不同的事,年畫的題材、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內容上大多反映當代人生活的習俗和愿景,如《北京的聲音》、《春之歌》、《希望在田野上》、《祖國啊,母親》等。年畫技巧上運用當時時髦的上海月份牌技法繪制, 使年畫人物更細膩、真實,更具美感和裝飾性,因此深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
已是中學美術老師的我,如饑似渴地凝視著這一幅幅繪制精美、色彩喜慶的年畫作品,愛不釋手、贊嘆不已,羨慕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祖國啊,母親》,畫面?zhèn)魃竦乜坍嬃艘晃蝗A僑女青年身著時髦夏裝,胸前挎著單反相機,肩背旅行包,站在金水橋上,手扶著漢白玉雕花石柱,心中充滿喜悅、微笑著面向大眾的特寫鏡頭。背景為天安門華表、人民大會堂、身邊飛過幾只和平鴿,整個畫面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的氛圍。此畫無論在題材、立意、構圖,還是在人物塑造、色彩效果和藝術處理方面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力。讓我驚嘆的是,這些年畫的作者全部來自于江西省人民出版社美編、畫家以及省地市名家之手。而且有的在全國年畫展覽中獲了獎。我當時就想,什么時候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名畫家,這個愿望一直成為我努力奮斗的動力。1997年終于實現(xiàn)了我的夢想,成為江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我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學校當了一名美術老師,校址正好是原來最早的江西省人民出版社所在地,上面提到的那些年畫作者,也是當今享譽中外的畫家們都曾經在我上課的教室工作、培訓、進行過年畫繪制創(chuàng)作。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感慨,看來我與各位畫家緣分不淺,可不是嗎,2003年我有幸被抽調到江西省美術出版社,參與中學美術教材、教參的編寫工作,與劉熹奇、邱瑋、徐福根老師等大畫家編輯朝夕相處了近三個月。在此期間,我們見識了他們德高望重,聲譽卓著的言行舉止,他們和藹可親、樂觀積極、勤學嚴謹?shù)膶W者風范,給我和教材編寫人員留下深刻印象。我們任務完成離開之前,出版社給每一位參與教材、教參編寫人員贈送了一本精美的《江西年畫》大型畫冊。翻開畫冊,細心品讀,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時光荏苒、人生如戲,讓人無法預料的是,20年后的今天,我與原江西省美術出版社第四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獲得者、年畫《祖國啊,母親》的作者劉熹奇老師在上海相會。并多次邀約到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看展覽、聊藝術,談文學,交流分享觀展心得體會,互贈個人畫冊和文集。過去讓我仰視的專業(yè)導師如今竟然成為一對志同道合、無事不談的知心好友。
曾幾何時,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年畫,為的就是在新的一年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文化保護上來說,貼年畫也能夠保持中華名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受其影響過年貼年畫成為一種習俗隨之而盛行開來。
年畫起源于漢代,發(fā)展于唐宋,盛行明清。中國早期的年畫都以趨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jié)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了與之相適應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全國年畫有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為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形象鮮明的“福祿壽全”、喜慶祥和的“觀音送子”、色彩明快的“年年有余”、祈盼豐收的“五谷豐登”、來年好運的“六畜興旺”等,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年畫,總能將人帶入祥瑞喜慶的氛圍中。
濃墨重彩的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年畫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象征吉慶有余的年畫時間的發(fā)展,年畫題材更加廣泛。最常見的有:一個胖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象征著吉慶有余;一個聚寶盆和一棵搖錢樹,象征著招財進寶。
想當年,為了滿足人們對年畫的強烈愿望和需求,全國各地涌現(xiàn)了一大批年畫家,其優(yōu)秀的年畫作品被印刷出版,大批量投放城鄉(xiāng)市場,民眾過年購置年畫、貼年畫、賞年畫蔚然成風,紅紅火火。
我的家鄉(xiāng)江西省在年畫創(chuàng)作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曾有過突出的貢獻和輝煌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1949 年 11 月 27 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由毛澤東親自批示同意,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署名的《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這是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fā)布的第一個文件,也引發(fā)了關于藝術領域的第一個運動事件——“新年畫運動”。值得一提的是,負責起草這份文件的是時任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的蔡若虹,而蔡若虹正是江西九江人。這份指導性文件激發(fā)了全國廣大畫家投身于新年畫創(chuàng)作的熱情,江西也有大批美術工作者熱烈響應。他們積極參與新年畫創(chuàng)作,宣傳革命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以及新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希望在人民群眾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基礎上,增添新思想、新內容、新氣象。
著名畫家施紹辰 1964 年于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yè)后,分配至江西工作。有著扎實繪畫功底的他,創(chuàng)作的《井岡山上話當年》(1965)憑著扎實的造型與畫面處理能力,在當時一炮打響,成為很多繪畫學習者的老師與偶像??梢哉f,施紹辰對當時以及后來江西的年畫作者有著重要影響。劉熹奇老師就曾回憶:“1965 年 17 歲的我,有幸在新華書店發(fā)現(xiàn)施紹辰老師創(chuàng)作的年畫《井岡山上話當年》,愛不釋手,很是喜歡,當即買下收藏至今。也許就是這么一個機緣巧合,使我結識了施紹辰老師,愛上了年畫藝術,并堅持年畫創(chuàng)作幾十年。”
劉稱奇的《北京的聲音》是 1973 年于“年畫學習班”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描繪了兩位小朋友正在“北京牌”收音機前收聽廣播的場景,他們身后的墻上張貼著天安門宣傳畫,反映了當時青少年對于首都北京的向往。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 還有:劉熹奇的《閃閃紅星傳萬代》,靈感來源于1974 年上映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畫中身著軍裝的少先隊員正是影片主角“潘冬子”的寫照。劉稱奇的作品《演革命戲,做革命人》,被人民美術出版社選入1975年的新年掛歷出版發(fā)行。江西年畫首次亮相便嶄露頭角,這不僅讓所有人對江西年畫刮目相看,更激發(fā)了江西年畫愛好者的學習熱情,很多畫家也都投向這一陣地,以創(chuàng)作年畫為榮。他們創(chuàng)作的年畫無疑推動了年畫內容和形式的拓展和變革,契合了時代發(fā)展需求,充滿了社會正能量。
內容確定好了以后,那就是在如何提升繪制技術,增加年畫的藝術感染力的問題了。通過調研確定,學習上海“月份牌”年畫風格。月份牌年畫以其造型淳樸、色彩熱烈、富有強烈的喜慶氣氛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具有獨特美感,如今,月份牌成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西人民出版社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舉辦了多期年畫創(chuàng)作學習班。報名人員爆滿,共有100多人前來參加。
在年畫題材上,70年代的江西年畫有意識地選擇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題材,這也正是江西年畫得以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以“井岡山”為主題的作品。蔡超的《毛主席在井岡山農村調查》、劉稱奇《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都是表現(xiàn)毛主席當年在井岡山開辟根據地,探索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時的情景; 陳慧蓀的《井岡紅旗》描繪了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婦女會的革命女青年在繡制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章仁緣的《紅軍路上》則表現(xiàn)了女青年們來到井岡山黃洋界進行打靶訓練,接受革命再教育的情景;胡立義的《井岡新苗》描繪了幾位少先隊員正在井岡山上澆灌新植的松苗,表達了井岡山精神正在代代相傳;李振球的《萬里征途不停步》描繪了一位干部在井岡山博物館參觀“朱德扁擔”,這也是反映傳承井岡山革命精神的主題作品。
這一時期,江西年畫作品有十幾件入選 1974 年、1975 年的全國美展,一時引起全國年畫界對江西年畫的關注,也受到廣泛好評。 從 70 年代開始,江西年畫不僅在江西大量出版發(fā)行,而且被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湖北等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其他省級出版社出版發(fā)行。1973 年,劉稱奇的《北京的聲音》發(fā)行了百萬份,1978 年、1979 年出版年畫 250 種之多。從 1980 年至1992 年,江西出版年畫 50 余種,共 500 多件作品,最高發(fā)行量每年達六七百萬份,可謂是需求兩旺、捷報頻傳 。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則是江西年畫的創(chuàng)作巔峰期。當時,不少畫家都克服了關門趕任務的毛病,去農村工廠深入生活搜集素材,重視提高年畫作品的藝術水平。那一時期年畫的題材比較廣泛,且擺脫了從空洞概念出發(fā),或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描寫的弊病,努力挖掘新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大量而及時地歌頌新中國的新成就、新氣象和革命勝利帶來的喜悅。
使年畫藝術呈現(xiàn)出了一片絢麗多彩的局面,也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并屢獲全國性大獎。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江西年畫創(chuàng)作隊伍不斷擴大,1980年還成立了江西年畫研究會。1984 年,研究會邀請了中央美院教授、著名年畫理論家薄松年來南昌講學,主要講授中國年畫史,并且放映了歷年中國年畫精品幻燈片。此次講學對于江西年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題材與主題的選擇上,給予了江西年畫作者們很大的啟發(fā)。80 年代開始,江西年畫的主題選擇更加自由豐富,充滿了改革開放的新氣象。就在薄松年來贛講學后不久,在 1984 年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會上,劉熹奇創(chuàng)作的《祖國啊,母親》榮獲一等獎,另外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還獲二等獎。一人在同一展覽上獲一、二等獎,在當時成為一時美談。由于歷史原因,這次評選距上一屆時隔 30 余年,這也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次重要的年畫評選。值得一提的是,劉熹奇的《祖國啊,母親》年畫,又在同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上獲得銀獎。此外,在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中,林美嵐的《鳥語花香》、徐福根的《雷鋒和紅領巾》、陳宏仁的《又是一百分》都榮獲二等獎。在全國重要展覽上收獲這些成果,無疑是對江西年畫幾十年發(fā)展的充分肯定。2001 年第六屆全國年畫展上,劉稱奇的《新時代》獲金獎,劉熹奇的《邁向新世紀》《祖國萬歲》(二劉為哥弟倆)、馮杰、 張冬生的《春天的故事》皆獲銅獎。
1988 年 5 月,劉熹奇應邀赴廣州與廣東年畫作者們進行年畫創(chuàng)作交流活動,并表演了首創(chuàng)的“透明水色”年畫繪制技法。“透明水色”技法是劉熹奇在年畫技法上的重要突破。劉熹奇老師發(fā)明的“透明水色”技法,使用的是繪制幻燈片用的水色顏料,以植物色為主,所以鮮亮透明,而且關鍵在于并不用碳粉打稿,直接以水色作畫,這樣就不會使得顏色變臟。劉熹奇發(fā)明這一技法,主要是基于他十多年的幻燈片繪制經驗,正是有了扎實的基礎,他可以自如掌控這種顏料,并且不需要畫素描底稿。
“透明水色”技法使得劉熹奇的年畫作品不僅可以細膩深入,也顯得格外明亮清新,透潤自然,這是他能在全國年畫展覽上頻頻獲獎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代表著江西年畫不僅在題材選擇上有了特色與優(yōu)勢,在技法上也有了創(chuàng)新突破。劉熹奇代表作《祖國啊,母親》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第三屆全國年畫展一等獎。原作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并載入《中國年畫史》《中國現(xiàn)代美術全集》。
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通俗普及,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fā)展。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風靡?guī)讉€世紀的古老藝術逐漸走向衰敗,甚至有人認為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最終將走向消亡。但是我認為: 年畫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相傳至今,其源遠流長,影響甚廣。作為我國獨有的藝術門類,匯集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繪畫形式,因此,它不會也不該走向衰亡。年畫在近代所表現(xiàn)出的衰退現(xiàn)象,是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低潮,隨著人們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和回歸,更因為有一大批情感真摯、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畫家執(zhí)著地探索創(chuàng)新,一定會創(chuàng)作出以符合當代人審美標準的年畫精品,逐漸形成新的年畫審美情趣,使現(xiàn)代年畫藝術重新煥發(fā)活力。
2024年1月2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