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再思考
發(fā)表時間:2023-03-23用戶:文獻閱讀:2197
我最近從《文匯報》推出的組合式??段膮R學人》上,讀到了由上海交通大學英語系教授何偉文撰寫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學科大融合》一文。
看得出來,作者是在深入研究文藝復興人文、歷史、經(jīng)驗、影響等文獻并結(jié)合自己獨立思考后形成的政論著作。文章旁征博引、有理有節(jié)、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學科大融合、藝術與科學兼容并蓄、相輔相成的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以為它對于深化我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實參考和指導意義!
我是搞藝術教育的,作者文章提出的問題和觀點,我自然感同身受,教育、文藝界太需要這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文章了!一位大學外語系的教授尚能夠?qū)懗鋈绱司罡呙畹睦碚撐恼?,讓我這個從事美術教育幾十年的老教師情何以堪。何老師的文章分三個部分論述:
1、“智慧”概念內(nèi)涵的變化
智慧內(nèi)涵的變化使得人們對沉思生活的崇尚逐漸讓位于世俗世界中的行動生活,這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學科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亞里士多德所說,人是為了兩件事而生,這就是知和行。
2、學科大融合局面的形成
新的宇宙觀推倒了所有的隔離墻,理性和信仰、藝術和科學、理論和實踐等之間的壁壘被漸次移除。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科學不再像中世紀那樣涇渭分明,而是兩者相輔相成,在一個彼此交融的前沿共同發(fā)展。這個時代藝術的繁榮至少應當部分歸功于科學,而對于科學的進步,藝術同樣功不可沒。學科之間因“隔離墻”的消除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融合和滲透的局面。這是一種各學科之間的完滿融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和諧共處。
3、“全才”的涌現(xiàn)和學術大發(fā)展
隨著學科大融合局面的形成,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全才”(大量涌現(xiàn)。所謂“全才”,就是一個人表現(xiàn)出多種興趣,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學習范圍涵蓋眾多傳統(tǒng)意義上不同領域的學問。許多藝術家在繪畫、雕塑、音樂、詩歌等每一個領域都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完美作品。
以達·芬奇為例,他既是畫家,又是解剖學的奠基人。在心智學術方面,在意大利,同樣涌現(xiàn)出真正出類拔萃的“全才”。但丁便是典型例子。但丁是詩人、哲學家和神學家,在造型藝術上也是第一流的人才,他同時還是偉大的音樂愛好者。
在學科大融合的文化氛圍中,“全才”得以在心智上彼此激蕩,相互啟發(fā)。從其所擅長的專業(yè)領域之外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全才”的出現(xiàn)為學術大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最重要的標識就是有意識的創(chuàng)新活動。
綜上可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智慧”概念內(nèi)涵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學科大融合的思想來源,在新的文化氛圍中誕生了“全才”,他們突破了原有的邊界,將人類學問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知識是統(tǒng)一的整體,文理之間,學科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是2 1世紀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趨勢。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曾說過:“一個有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法國作家福樓拜也說過:“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都兼有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個領域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僅是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他說過,“物理給我以知識,藝術給我以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力。”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諳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書畫藝術。李政道曾選定了“用藝術來說明科學”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項目,組織一些著名的畫家創(chuàng)作揭示科學內(nèi)涵的繪畫作品??茖W與藝術的密切結(jié)合,能使科技人才迸發(fā)出超常的創(chuàng)造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唐國強不僅在表演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書法上也造詣頗深,現(xiàn)為中國書法協(xié)會會員。他以他出色的演技、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和豁達寬廣的胸懷,成為中國最優(yōu)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拿話筒有三十多年了,而拿畫筆卻已經(jīng)有四十余年。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朱軍曾拜著名藝術家范曾為師學習畫畫,成為范曾的關門弟子。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前幾年,熱炒高考狀元。很多人只要一聽說“高考狀元”這四個字總以為各位學霸們只會潛心鉆研學業(y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認定了其必定是書呆子、腦子里都是試題、眼睛里全是分數(shù)。因此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么都不做。凡是和學習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 她們有的甚至在學校附近租房,全程陪讀,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在這其中,卻沒有藝術、沒有游戲,沒有交友、沒有自由??墒峭ㄟ^對近幾年的高考狀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事實上狀元們大多多才多藝、全面發(fā)展。就拿2017年舉例:
北京市文科狀元:蔡雨玹,自五歲其起就練琴,目前已通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九級考試,“一有時間就會彈琴,這也是我放松的方式吧。”潘慰慈,2017江蘇高考理科狀元。潘慰慈不僅學習好,業(yè)余愛好更是非常廣泛,音樂、繪畫、古詩詞、文藝作品等都有興趣;竹笛、吉他更是他的拿手好戲。邢曉彥,2017年海南高考理科狀元。從小喜歡畫畫,主要是畫一些素描或者是水彩,感覺拿起畫筆的那一刻,身心就開始放松了;有時候?qū)W習疲勞了也會練一下鋼琴。
無數(shù)事例證實,從幼年開始學習音樂和藝術的孩子,入學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顯著高于一般孩子。狀元們普遍觀察細致、思維多元,學習、生活、娛樂張弛有度,勞逸結(jié)合。因此她們善于學習,能尋找到跨學科知識之間共融共通之處,并通過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達到觸類旁通。從國內(nèi)高考考試制度改革,大學逐步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證明,藝術活動極大豐富了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也促進了其它學科的學習提高和進步。
2021年5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