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做人的金字招牌
發(fā)表時間:2016-03-04用戶:淺笑嫣然閱讀:2138
塵世低處好安身
擺正自己的位置
低調做人,就是在為人處世中擺正自己的位置,低調一點,謙虛一點,友善和氣,甘于讓人,甘于與人平起平坐。高標處世和低調做人并不矛盾,而是一脈相承、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的。
在深圳的眾多雕塑中有一頭牛,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低著頭。那么我們又何必面對社會昂首挺胸呢?
你可能是一位大權在握的政府官員,一位叱咤風云的統(tǒng)兵將領,一位財大氣粗的企業(yè)老板,一位才高八斗的專家學者,一位如日中天的藝術明星……但即便如此,更多的時間你仍要與同事、下級、同學、鄰居以及許許多多的平常人相處。我們個人能否融入其中,在于我們處世格調和姿態(tài)的高下,在于我們是否甘愿與世界站成一個平面,融成一個群體。
富蘭克林被稱為美國之父。有一則故事說:他年輕時,應一位老前輩之約,昂首挺胸地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富蘭克林記住了,富蘭克林成功了。
人間高處不勝寒,塵世低處好安身。位高權重、財大勢強之人都居于社會的“高處”和“顯眼處”,表面的榮耀和光彩之下,也許暗藏著眾目所向和眾矢所指的危險,此時的“高處”滲透著凜冽的寒意,只有急流勇退、及早抽身、甘于低調做人的人,才能避禍趨吉,永保平安。
“指揮皆上將,談笑半儒生”的徐達,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如神,為明朝的創(chuàng)建立下赫赫戰(zhàn)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深得朱元璋器重。徐達深諳為人處世之道,不論做了多大貢獻,既不邀功,也不請賞,視自己如平常人一樣。因為他懂得,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本領,都要夾著尾巴做人,所以他才會得以善終。若他同韓信一般,居功自傲,恃才傲物,不知收斂,朱元璋也不會如此放心,定會將其殺之以除心患。
徐達每次掛帥出征回來后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里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朱元璋兒時的至交、戰(zhàn)功卓著的將帥,完全可以在都城中“享清福”。朱元璋為了獎勵徐達,就想將自己的舊邸賜給他。朱元璋的這些舊邸,是其登基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尚爝_死活不肯接受。萬般無奈的朱元璋請徐達到舊邸飲酒,將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親自將其抬到床上睡下。徐達半夜酒醒,當知道自己睡的是什么地方后,連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如此謙恭,心里十分高興,命人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牌坊,并親書“大功”二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xiàn)在他虛心好學、嚴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達,少年無讀書機會,但他十分好學,虛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攜帶大量書籍,一有時間便仔細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知識。因此每每臨陣指揮,莫不料敵如神,進退自如,且每戰(zhàn)必勝,令人心服。
1358年,徐達病逝于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為中山王,并將其肖像陳列于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開國功臣第一”。
徐達完滿的一生,與他高調處世、低調做人有很大關系,他有功不邀,不貪便宜,看低自己,所以才善始善終,名垂青史。
總之,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斗爭中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所以,做人不管有多大的權勢、多雄厚的資本,也應該放下身架,保持低姿態(tài)為好。
低調做人,峰回路轉
為人過于直率,不知隱忍,激情沖動,往往是幼稚、膚淺所致,一定要做到不管是在順境或逆境時,都能以低調的態(tài)度對待。
明朝蘇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里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面柜臺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附近的一個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伙計爭吵。
尤老翁一向謹守“低調做人”“和氣生財”的信條,先將伙計訓斥一遍,然后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墒勤w老頭板著的面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靠在柜臺上一句話也不說。挨了罵的伙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xiàn)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我剛一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點點頭,打發(fā)這個伙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語氣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身體面點兒的衣服穿,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與伙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
尤老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伙計查一下賬,從趙老頭典當?shù)囊挛镏姓宜奈寮聛?。然后,尤老翁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里。”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沒想到,當天夜里趙老頭竟然死在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街坊逼死了趙老頭,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盡,花了一大筆銀子才將此事擺平。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后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做人一向低調,明顯吃虧也不與他計較,趙老頭覺得坑這樣的人即使到了陰曹地府也要下地獄,只好離開,在毒性發(fā)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
所以,做人要低調一些,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這可謂是能屈能伸、方圓做人的至高境界了。
在逆境中磨礪自己
人生的確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和磨難,在一生中差不多每個人都會遭到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意外不幸。
當意外不幸突然降臨你頭上的時候,你怎樣認識它、對待它呢?
廣東揭西縣人莊永競,在香港經(jīng)營藥店,正在他的生意越做越興隆,財富猛增,獲得聲譽,準備擴大經(jīng)營時,遭到了一場浩劫,藥店被一群強盜洗劫一空,財產損失慘重。莊永競差一點倒下去。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站起來了。借款賒貨,身負40多萬元債務重新開始經(jīng)營。而且經(jīng)過這場劫難,他爆發(fā)了一股令他自己和別人都震驚的勃勃雄心和火熱激情。不久便償還了債務。十年奮斗,莊永競躋身于香港強人之林,成了名揚四海的“洋參丸大王”。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環(huán)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時候,說得嚴重一點,我們每個人從降生到這個世界時,就注定要經(jīng)歷各種困難折磨。
但這并不是說,因此就該認定人間沒有樂趣,或不值得來人間走一遭。我們雖然注定要靠勞動、靠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雖然注定要品嘗人間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辛酸苦辣,可是我們卻因此有機會欣賞這有鳥語花香的世界,有智慧可以體味人間苦樂的真諦,也還有心情來領略人世的愛心、善良、同情等是何等珍貴??偠灾?,與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比起來,我們的收獲是值得的。
北魏節(jié)閔帝元恭是獻文帝拓跋弘的侄子。孝明帝時,元義專權,肆行殺戮,元恭雖然擔任常侍、給事黃門侍郎,總擔憂有一天大禍臨頭,索性裝病不出來了。那時候,他一直住在龍華寺,和誰也不來往,就這樣裝啞巴裝了將近十二年。孝莊帝永安末年,有人告發(fā)他不能說話是假,心懷叵測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間流傳著他住的那個地方有天子之氣。元恭聽了這個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來。沒過幾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師,關了好幾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證據(jù),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爾朱兆立長廣王元曄為帝,殺了孝莊帝。那時,坐鎮(zhèn)洛陽的是爾朱世隆。他覺得元曄世系疏遠,聲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為帝,但又擔心他真的成了啞巴。于是便派爾朱彥伯前去見元恭,摸清真實情況。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見到爾朱彥伯后開口說:“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啞巴說了話,彥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當了皇帝。
人生多舛,世事艱難。人生總是要遇逆境與坎坷。順境常常是過去艱苦耕耘收獲的結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轉、否極泰來的前奏。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過人生的坎坷。
把位置放到最低
勿張揚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而許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個性。不管他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藝術家或者軍事家。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節(jié),巴頓將軍性格極其粗魯,畫家梵?高是一個缺少理性、充滿了藝術妄想的人。
名人突出的個性,往往表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正是他們的成就和才華,使他們的特殊個性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如果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沒有多少本事的人,他們那些特殊的行為可能只會得到別人的嘲笑。
年輕人為什么那么喜歡談個性,那么喜歡張揚個性呢?
年輕人張揚的個性相當一部分是一種習氣,是一種希望自己能任性而為所欲為的愿望。年輕人有許多情緒,他們希望暢快地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行為束縛在復雜的條條框框中,所以年輕人喜歡張揚個性。
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但是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僅僅是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的話,那么,這樣的張揚個性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我們真的能這么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guī)則的話,警察就會來干涉你,會罰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橫沖直撞的話,還有可能出車禍。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態(tài)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因時因地而宜的。
事實上,社會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型的個性,只有你的個性能融合到創(chuàng)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你的個性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xiàn)為一種才能,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脾氣,它往往只能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你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應該把個性表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的才能中,盡可能與周圍的人協(xié)調一些,這不僅是一種成熟,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把位置放到最低
古羅馬大哲學家西劉斯曾說過:“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然而,有不少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學生,自以為讀了不少書,長了不少見識,未免有點飄飄然,做了一點兒事就以為索取是重要的,對自己的所得也越來越不滿意,幾年過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卻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占據(jù)了全身心。假如你也正有這種心理,那么你想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想成功的話,我們必須接受一些問題,如壓力、錯誤、緊張、失望等,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有時許多人都會覺得無法應付生活對我們的要求。
有一位年輕人,他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折磨著他,直到一個夏天與同學尼爾尼斯乘他們家的漁船出海,才讓他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尼爾尼斯的父親是一個老漁民,已經(jīng)在海上打魚幾十年,年輕人看著他那從容不迫的樣子,心里十分敬佩。
年輕人問他:“每天你要打多少魚?”
他說:“孩子,打多少魚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只要不是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爾尼斯上學的時候,為了繳清學費,不能不想著多打一點,現(xiàn)在他也畢業(yè)了,我也沒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的海,突然想聽聽老人對海的看法。
他說:“海是夠偉大的了,滋養(yǎng)了那么多的生靈。”
老人說:“那么你知道為什么海那么偉大嗎?”
年輕人不敢貿然接茬。
老人接著說:“海能裝那么多水,關鍵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夠從容不迫,能夠知足常樂。
而許多年輕人有時并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經(jīng)常為自己的一點成績便沾沾自喜,為自己的一點優(yōu)勢便夜郎自大,以為自己天下第一。
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習慣性地從小事、從不起眼的細節(jié)做起,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和后勁。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鄙視那些所謂低層次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他們的創(chuàng)造同樣也讓人聽得有滋有味、羨慕不已。他們受益和成功的進程也最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沒有心理負擔,自己大不了還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失業(yè)人員,沒有包袱,沒有顧慮,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他們成功了。
而現(xiàn)在許多年輕人缺乏的正是這種從零做起,從細節(jié)開始的勇氣。
無論你是天之驕子,還是滿面塵土的打工仔;無論你是才高八斗,還是目不識丁;無論你是大智若愚,還是大愚若智,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總是望著那山比這山高,好高騖遠,那么一切都會徒勞無益。
因為我們年輕,所以經(jīng)常談理想和抱負,理想和抱負談得多了以后,就會抱怨我們目前的狀況,工作不好,領導不賞識、不重用,門路太少,局限性太大,自己沒法施展才華,等等。似乎這些現(xiàn)實的一切與理想和抱負差得太遠,自己只有突破這些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墒?,事實卻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于是更是處處不順心,因而陷入了自己設定的困境中。
有一個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大學生,躊躇滿志地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卻發(fā)現(xiàn)公司里有那么多局限性,而領導分配的工作又是一個誰都能勝任的辦公室日常事務性工作,對于一向自視清高的他,別提多么失望。
他到處發(fā)泄自己的不滿,但好像并沒有人理他。就這樣,他只好埋頭干活,雖然心里經(jīng)常存有不情愿的感覺,但不再像剛去的時候那樣浮躁了,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做好一件,得到領導的肯定,自己的“虛榮心”就被滿足一次??恐@種卑微的“虛榮心滿足”,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有一天,他認識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開始他并沒有注意到這位老人,只是后來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觸了幾回。后來他聽別人說,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卡普爾先生,是公司總裁的父親。他沒有因為特殊的身份而與眾不同,他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與大家一樣上班下班,風雨無阻。
實在讓人不敢想象!
老人曾經(jīng)對年輕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始終如一,你就會實現(xiàn)你所想的東西。”
年輕人記住了老人的教誨,開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自己如何不情愿,都盡心盡力地做好。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態(tài)慢慢地平靜了。
過了好多年,年輕人還記得卡普爾先生的那句話。
無論手頭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繁瑣,只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漸靠近你的理想,邁向成功。
把自己放低一點
如果一個身居高位的人能拋下自己的地位和體面去關心、愛護一個下屬,沒有理由不讓受恩于他的人以身相報。
吳起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代名將,他所統(tǒng)率的軍隊打起仗來奮勇向前,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令敵人聞風喪膽。
為什么將士們都樂于為他效命呢?原來吳起對待下屬非常好,他愛兵如子,很會收買人心。
有一次,軍中一位士兵生了膿瘡而痛苦不堪,吳起看到了,就立刻俯下身去用嘴把臟乎乎的膿血吸干凈,又撕下戰(zhàn)袍把士兵的傷口仔細包扎好。這個舉動令在場的士兵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位士兵的同鄉(xiāng)后來把此事告訴了士兵的母親,老婦人聽后放聲大哭。別人以為老人是感動地哭,誰料想老人卻說:“我這是傷心,我兒子的命將保不住了。以前我丈夫在吳將軍手下當兵,吳將軍對他也是這樣好,后來在戰(zhàn)爭中我丈夫為報答將軍的恩情,拼死向前,結果戰(zhàn)死在沙場?,F(xiàn)在又輪到我兒子了。”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徐達,也能處處與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未飽,他也不飲不食;扎營未穩(wěn),他也不進帳休息;士卒傷殘有病,親自慰問,送藥治療;如遇上士卒犧牲,他更是重視而籌棺木葬之。將士對他無不感激和尊敬。
把自己放低一點,多關心你的下屬,你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定會獲得更多的人緣和成功。
處處拜人為師
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意思是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長處。你知道得越多,就應該越謙虛,就如蘇格拉底所說:“我知道得越多,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
法國數(shù)學家笛卡兒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偉大學者,但他卻說,學習得越多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
一次,有人問這位偉大數(shù)學家:“你學問那樣廣博,竟然感嘆自己無知是不是太過謙虛了?”
笛卡兒說:“哲學家芝諾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顯得就更多了。”
“對,對,你的解釋真是絕妙!”問話者連連點頭稱是,贊服這位學問家的高見。
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你覺得這奇怪嗎?一點兒不奇怪,笛卡兒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識多者,在于他知道世界還有很多奧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無知。而無知者,在于他不知道這世界是怎么回事,他怎么會知道自己無知呢?
人類世界浩瀚幾千年的文明史,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無所不知。只有愚蠢的人才會那樣妄自尊大、自鳴得意。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評價得多么高,你永遠都要清醒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
不可好為人師
三人行,必有我?guī)?,但很多人似乎更喜歡“好為人師”,喜歡指點、糾正別人。
事實上,不管基于什么心態(tài),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犯了人性的忌諱——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并經(jīng)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我強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點而去揭露他的錯誤,他會明顯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采取不友善的態(tài)度。
三國時期的龐統(tǒng)恐怕算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了,可謂聰明。他在隨劉備出兵西川時,遠在荊州的諸葛亮夜觀天象,判斷此次出征對龐統(tǒng)不利,可能有災難,因此急忙寫信勸告龐統(tǒng)小心。而龐統(tǒng)卻自以為是,并認為諸葛亮是怕他奪功而故意勸阻,其實潛意識里是認為自己在謀略上不比諸葛亮差,諸葛亮如此“指手畫腳”便是對他的智慧的否定,他當然不高興了。最后什么結果呢?身死落鳳坡。雖然龐統(tǒng)有平天下的才識能力,但是也不能避免人性的弱點:不愿別人來指手畫腳,侵犯他的“自我”。
因此,“好為人師”是人際關系的障礙。如果你非要“為人師”不可,則必須建立在幾個基礎上才行。
兩人關系密切。你基于“義”而提出,他有可能會接受你的意見,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當?shù)母?,這是人性,沒什么道理好說。
你在他心目中夠分量。所謂“人微言輕”,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見,但表面聽從,私下不理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別自討沒趣。
你是他的長輩或上司?;趥惱砑袄﹃P系,你的意見他有可能會接受,但也不盡然……人都有排他性,也有“雖然知道不對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毀滅意識,這是他個人的選擇。
從朋友那里聽來這么一件真實的事情。新來的主管第一次主持會議,他很誠懇地要求大家以后多提“建議”,并且說:“如果大家發(fā)現(xiàn)了我本人的缺點,敬請批評指教。”現(xiàn)場鴉雀無聲,沒有人站出來提建議。第二次會議,主管再次重復那些話。到職剛一個月的小趙終于鼓足勇氣站起來提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議,主管當場表示“嘉許”。小趙的舉動有了示范的作用,有好幾位同事相繼發(fā)言。見新主管善于納諫,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遇會議,小趙必不放過提建議的機會。除了工作上的建議之外,他也開始針對主管個人的言行提些誠懇的建議。在后來進行人事調整時,大家都認為小趙一定會“升官”的,誰知他卻被調去干一個閑差,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在開會時提“建議”了。“敬請批評指教”事實上是一句應酬話,所以不能輕易去給人“批評指教”,即使在別人的“一再要求”下。因為人都很愛面子,一般都不愿意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批評。這對再開明的人也是如此,不要奢望遇上一個真正喜歡聽人批評的人。
因此,“好為人師”是人際關系的障礙。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并不太熟悉的朋友時,或者彼此有利害關系的朋友,好為人師總會遭致許多猜忌,于人于己都不利。只有當對方是你很密切的朋友,兩人之間可以相互信任,并且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對方可能可以坦誠接受你的觀點,并虛心聽取,這樣才可以以朋友的名義,從為朋友的角度“犧牲”一下自己,“為人師”一次。不過這仍然也是有風險的,除非雙方一直有這方面的交流經(jīng)驗。
在生活中,如果你有“好為人師”的習慣,你就快點改掉,不然會“招惹麻煩”。
處處拜人為師
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未來也是無限的,我們總是要尋求你我互相進步之道。
一個人如果自以為真誠,把別人都想象成為表面功夫的偽君子,他一定認為別人都對不起他。
有一個推銷肥皂的人,當他剛開始為柯蓋公司推銷肥皂的時候,訂單來得非常慢,他很擔心會失去這份工作。他知道肥皂和價錢都沒有什么問題,問題肯定出在他自己身上。因此,每次生意沒有做成的時候,他就在街上走來走去,想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不是他說的話太含糊?是不是他的態(tài)度不夠熱誠?
于是,他回到客戶面前說:“我之所以回來,不是想再向你推銷肥皂。我回來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忠告和批評,可不可以麻煩你告訴我,幾分鐘以前我向你推銷肥皂的時候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你的經(jīng)驗比我多,也比我成功,請你很坦誠地、不加掩飾地告訴我。”
這種態(tài)度使他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很多無價的忠告。我們應該善意地正視別人的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而許多武將也說過:“雖為敵人,其人表現(xiàn)卻頗杰出,令人敬佩。”這句話可以說是昭示我們,對自己和敵人都要給予正確真實的評價。
我們要是能體悟到“拜敵人為老師”這句話的精髓,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許就能夠對你我存在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判。做到這一點,實乃人間偉丈夫矣。
送人一個面子
面子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個人在群體中的“尊嚴”和立足的根本,換句話說代表著“地位”。為了面子,一些人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
如果你是個對面子無所謂的人,那么你很難成為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不顧自己面子,也不顧別人面子的人,那么總有一天你會因面子吃暗虧。在社會上行走,你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許多老于世故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話的原因,他們寧可高帽子一頂頂?shù)厮?,既保住了別人的面子,也可以得到別人如法炮制回送的面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為。
俗話說得好:“蟻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假如你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只圖自己嘴巴一時的痛快,根本不給對方留一點面子,就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么多的矛盾糾葛,往往只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傷害了別人的面子,讓對方下不來臺,其心中怎么不燃起一股怒火?有了機會,就會報復,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從古到今,類似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公元前605年,鄭靈公大宴群臣,卻唯獨不讓子公吃。子公為挽回面子,就徑直走向烹鱉的鼎前,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卻掃了靈公的面子。雙方只好翻臉,子公搶先一步,殺靈公,并給他弄一個“靈”的謚號,讓他永久都沒有面子。
交朋友,當然是要懂得面子問題。首先就是要懂得怎樣給朋友留面子。如果你自恃自己面子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朋友,那么就有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臉皮和你對著干,這樣常會把友情搞糟。
西晉時,鐘會去拜訪嵇康,嵇康當時正在打鐵,沒空理他。鐘會遭到冷遇,被大大地駁了一回面子,他吃不消,于是就找機會報復嵇康。他向司馬昭進讒言,讓嵇康上了法場,人頭落地。
老子早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樣,你傷了我的面子,我一定會找機會反擊。由此可見,不給他人留一點面子,自己不僅僅得不到一點好處,還很有可能受到對方的傷害,反而對自己不利。所以,還不如給他人留足面子,那么在以后就會好說話好辦事了。
“讓他自己保全他的面子”,這是何等的重要!但是又有幾個人注意到了?保全他的面子,多么重要!但我們卻常對人做一些傷感情的蠢事,我們挑剔、恫嚇、為所欲為,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小孩或員工,毫不考慮別人的自尊。其實,這一切是可以改善的,僅需要幾分鐘的細想,一兩個原諒的字眼,真實地諒解他人便可以減輕別人很多的刺痛。
若干年前,美國奇異電器公司遭遇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打算撤掉司坦米茲的主任之職。司氏是一位大天才,但是他當電工計算部的主任,卻很不稱職。公司卻又不敢冒犯他,因為他是公司里的大人物,而且又極敏感。因此公司特別給他一個新職銜,請他當奇異公司的顧問工程師,而另派一個人去代替該部主任。
司坦米茲很高興,奇異公司的主人也很滿意,因為和平地調動了一位有怪癖的人物,給他保全了面子,結果風平浪靜。
有位出版界人士,每年都會被推薦為評委參加雜志評審工作。這項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yún)⒓佣颊也坏介T路,有的人只參加一兩次,就沒有機會了!他為什么年年有此“殊榮”呢?直到他退休不參加此項工作后,才公開秘密。
他說,他的專業(yè)眼光并不是關鍵,職位也不是重點。之所以能夠年年當評委,是因為他很會給“面子”。
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贊、多鼓勵、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后,他會找到雜志的編輯人員,私下告訴他在編輯中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志有先后名次,但每個人都保留了面子。而也就是因為他給了別人的面子,因此無論是承辦該項業(yè)務的主管部門還是各個雜志社的編輯人員,大家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選他當評審了!
人人都愛面子,你給他面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面子,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
切忌自以為是
中國有“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的古訓,但青年時代的曾國藩喜歡直來直去,“每日總是話過多”,而且常常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這還不算,他還有“議人短”的毛病。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厭煩”,也為此下定決心,加以改正,但就是難以改過。
當朋友和他切磋學問時,曾國藩又常常自持己見,強言爭辯,“只是要壓倒他人,獲取名譽”。爭強好勝,對年輕人來說是人之常情,但曾國藩自己承認,“好名之意,又自謂比他人高一層”,他還說這種心理已深入隱微,“何時能拔此根株?”
一次,竇蘭泉來切磋,曾國藩并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夸夸其談,與人論理,本來是一件增益學業(yè)的事,卻適得其反,二人不歡而散。
由于曾國藩好多言,自以為是,經(jīng)常會傷害朋友間的感情,他與小岑間的矛盾即由此而起。他平日引小岑為知己,但偶有不合,就大發(fā)脾氣,他說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養(yǎng)不夠啊。
對此,好朋友看在眼里,但知道曾國藩的性格,都不愿相勸。只有岱云敢于直言。一天,岱云到曾家來,彼此談了很久,曾國藩又口若懸河,講了很多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別人做到的話。岱云見曾國藩依然故我,只好將話揭破,點出曾國藩的三個毛病。其后,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后人,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兇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
幾天后,曾國藩在家為父親祝壽,小珊也前來,席間二人的語言碰撞,曾國藩的父親看在眼里??腿俗吆?,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講了一大堆給人留分寸的話。曾國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遂親自去小珊家中表示歉意。
此后,曾國藩在處事待人方面日漸成熟,他自以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觀。給人留面子這一點尤其成為以后待人交友的一個重要原則。
不過,面子問題又很微妙,有關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說,只能靠自己揣摸體會。但是給人面子也不是件很難的事,在人性叢林里求生存,給人面子基本上是一種互助活動,只要你按著“我能替對方做什么,讓他有面子”的想法來做就行了。人都是講究“投桃報李”的,你給了別人面子,輪到你時,自然也會有人給你面子。
保全他人的面子
面子問題,歷來重要。有人喜歡充老大,動不動就傷人面子,其實這只是滿足自己的一點兒快感而已。但有些智者,雖然能力超人,但總是謙和待人,給人面子,因為他們懂得你給人面子,別人也會給你面子。
經(jīng)過世紀的激烈對敵,土耳其人于1922年決定要把希臘人從土耳其國境驅逐出去。土國總統(tǒng)凱瑪爾對他的土兵沉痛地說:“你們的目標是地中海。”接著激戰(zhàn)開始,結果土軍獲勝。當希臘的推夸拔斯及狄翁尼斯來到凱瑪爾將軍面前時,凱瑪爾卻無半點勝利者的驕態(tài)。他握著他們的手說道:“二位請坐,你們一定覺得很疲倦了。”他在細談此次戰(zhàn)況之后,對二位戰(zhàn)敗者說:“戰(zhàn)爭就像一種競賽的運動,好手有時不免失敗。”
雖然在全勝之下,凱瑪爾將軍仍不忘記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是:讓他人保全自己的面子。
會計師葛倫杰寫道:“開除雇員并無很大樂處,被辭退者則更為掃興。我的業(yè)務都是有季節(jié)性的,因此每年3月都要辭退一些雇員。在我們這一行有一句俗語:‘沒有人愿意掌管斧子’。結果,形成一種趨勢,即愈迅速解決愈好。在解聘雇員時,總是這樣直截了當?shù)卣f:‘請坐,先生,這一季忙碌的時候又過去了,我們沒有許多工作可以派給你,當然,你事前明白我們只是在忙的一季聘請你來。’
“聽完這一套話的人當然很失望,并且在心上烙下被辭退的刺痛。他們干會計職業(yè)都很有些年了,對于這樣草率辭退他們的公司,決不會存有好感的。
“最近我決定在辭退額外雇員時,稍用一點機智與體貼,因此我把每人冬季的工作成績細想一遍后,才召見他們,我對他們的談話是這樣的:先生,你這一季的工作成績很好。前次派你去紐瓦克城辦那件事,確實不易,然而你卻辦得很妥當,本公司能有你這樣的一位職員感到很自豪,你很能干,你的前途遠大,無論到什么地方做事都會成功的。本公司很相信你,并且請你不要忘記!
“結果如何?被辭退的人心情比較好受得多了,他們也不會覺得是受冷落,他們知道假如我們再有工作時,一定會聘用他們。并且我們當真下季又請他們來時,他們對本公司更加有親切的感情。”
學會保全他人的面子,無論對方強大還是弱小。保全他人的面子,就是保全自己的面子。
養(yǎng)成為別人喝彩的習慣
喝彩不同于贊美,后者注重的是表揚和鼓勵,而前者注重的是更具積極意義的叫好和欽佩,喝彩是一種美譽,把這種“美譽”送給別人勝過送他任何一種禮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自己能獲得這種禮物,卻很少能夠慷慨地施與別人,特別是競爭對手或自己平時看不起的人,這顯然是幼稚的,或是素質低的一種表現(xiàn)。世上能夠出自于你自己嘴里且對別人最有價值的東西便是贊譽之詞。其成本一文不值,而換來的報償卻無法估量。
“為別人喝彩”,未必說明你就是弱者,為別人喝彩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贊賞別人的過程,其實也是自己矯正狹隘自私和妒忌心理,從而培養(yǎng)大家風范的過程。
當你的同事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績,或職務上得到了晉升,你不要忘了為他喝彩;當你的朋友、同學的子女考上了大學,或者是他們在事業(yè)上取得了成功,你也別忘了為他們喝彩。我們時常為人家取得成績喝彩,不就是在逐漸養(yǎng)成向人家學習的習慣嗎?如果我們經(jīng)常為別人喝彩,離別人向我們喝彩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為自己的進步與成功竊喜和歡呼,對別人則常常冷漠地面無表情,無動于衷,很少真心實意地為別人喝彩。
其實,為別人喝彩是一種智慧,因為你在欣賞別人的時候,也在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為別人喝彩是一種美德,你付出了贊美,這非但不會損傷你的自尊,相反還將收獲友誼與合作。
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當法國體育代表團走到主席臺前時,人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法國運動員高高舉起了一條橫幅,上面用中文寫著一行字:“法國代表團祝賀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巴黎申辦奧運會敗給北京,但法國人仍能大度地為競爭對手喝彩,他們贏得了全場觀眾最熱烈的掌聲。
為自己喝彩容易,為別人喝彩難,我們應該養(yǎng)成為別人喝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