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責任感,正在毀掉你!
發(fā)表時間:2019-10-11用戶:青瓜說閱讀:1538
有段時間朋友圈里流行這一樣一句話:“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應該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咋一看沒毛病,可是仔細想一想,所謂的有責任感,真的只是這樣嗎?
01
看起來太負責
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我就職一家設計公司,經常被甲方爸爸們的各種奇葩需求花式折磨。
時間長了,很多同事都得了一種嚴重的職業(yè)病“電子社交恐懼癥”,就是一聽到電話或者微信響整個人就立刻焦慮不安。
為此,我手機常年靜音,朋友之間聯(lián)系基本靠緣分。
除此之外,我還聽不得下面這些句子,這里面的每一個字眼,都無疑是在將我凌遲處死。
“在嗎,還要再改下”。
“我覺得挺好,但不是我想要的感覺” 。
“我希望高大上一點,你這個太普通了”。
“你不要總是問我,如果我知道,找你干嘛”。
隔著屏幕你感受下,有沒有窒息的感覺?
我經常說,能在我們公司留下來了,都是狼人。
其實,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直都很清楚問題出在哪里,主要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沒有及時確認客戶的需求,也沒有做到及時反饋,最終導致不斷返工,消磨大家的工作積極性,破壞大家的工作幸福感 。
問題很明朗,可是沒有一個人跟老板提出來。
直到有一天,公司新來了一個女孩,她是直接帶著作品來應聘的,老板當即就錄用了。
公事一周后,大家對她的評價一致很高,不僅工作能力強,效率也非常高。
一次開會的時候,老板就讓她跟大家分享下她的工作心得,她開始大方的向大家介紹她的工作方法。
她說自己之所以很少有客戶表達不滿或者提出修改意見,是因為她從頭到尾有一套詳細的層層確認機制。
說著,她向我們展示了自己設計的客戶需求收集表和需求確認書。
從收集需求,到設計框架,設計初稿,出半成品,到最后出終稿,她把甲方會產生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而且每做一步都要跟客戶確認,并要求客戶親自簽確認書。
她建議,以后業(yè)務部的同事在收集客戶需求的時候直接將需求表發(fā)給客戶并且引導客戶自己填寫,等到客戶填寫完之后讓客戶親自簽字確認,一旦確認不得再修改,否則甲方承擔一切責任。
說罷,她得意洋洋的解釋,這套機制會充分調動起客戶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讓客戶從一開始就犧牲點時間成本,他就會慎重的提意見而不是給出各種模棱兩可的意見來浪費大家的時間。
她說完這番話,所有人都拍手叫好,唯獨老板一直沉著臉不發(fā)言。
末了,老板淡淡的說了句:“這件事再討論,都去忙吧 ”。
大家面面相覷,原以為這么好的主意老板肯定會同意,沒想到他的態(tài)度竟然那么冷淡。
尤其是剛剛還一臉春風得意那個女孩,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老板,她的表情分明是在說:“這么好的方法不用,你是傻子嗎”?
等所有人都散去之后,老板問我:“你覺得那個提議怎么樣?”
我回答:“看起來的太負責了,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02
真正的負責
是雙贏
這套層層確認的機制表面上看確實是我們作為乙方很負責,但實際上就是給我們甩鍋找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我們做設計,原本是屬于創(chuàng)意的工作,很多客戶一開始確實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也表達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不僅僅是能設計出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學會替你的客戶表達。
盡管我前面抱怨這份工作讓我很痛苦,實際上我大部分時間還是很享受的,否則我也不會一直從事這份工作。
我們很多同事都是拿到項目就開始埋頭設計,而我大多數(shù)時間就是在客戶“閑聊 ”。
有時候跟客戶聊心情,有時候聊生活,有時候聊美食,有時候聊愛情。
這些看起來和工作完全不相關的閑聊,在其他同事看來就是不專業(yè),不負責,但實際上這些閑聊讓我全面的掌握了客戶的偏好。
例如從他們喜歡的美食我能判斷他們對色彩的喜好,從他們聊時尚我能判斷他們對高大上的定義。
去掉死板硬套和看起來負責任的層層確認機制,才能讓客戶徹底敞開心扉的信任你,這份信會讓客戶自己也找到參與感。
即便是有問題,我也通常會說:“那讓我們來一起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調整方案”?
客戶通常都會欣然應允并且積極給出自己意見,沒有居高臨下的孤行己見,而是友好的探討。
最終,客戶看到成品時會非常有成就感,這份成就感會讓客戶由衷的感謝你的辛苦付出。
通常這個時候我都會說:“你該感謝你自己,這也是你辛苦付出的成果”。
我敢于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客戶敢于對自己的意見負責,最后達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相反,我們再來看下這套看起來非常專業(yè)細致的層層確認制度,看起來客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但也會讓客戶更緊張。
因為簽字確認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很多公司來找我們做項目都是部門負責人,老板根本不會參與決策,但一旦出了問題,老板就會直接問責負責人。
這樣一來,負責人為了規(guī)避責任就不會給出具體明朗意見,一場沒完沒了的文字游戲就開始了。
最后設計出來的作品明明雙方都不滿意,但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懟甲方爸爸:“設計之前我們可是反復跟你確認過的嗷,結果不滿意,怪我嘍?”
“白紙黑字簽名了,怎么著?現(xiàn)在不認賬了? ”
“我們可是完全按照你的需求設計的,現(xiàn)在說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覺,你確定你把需求給我說清楚了?”
想象下甲方爸爸被懟的目瞪口呆,一口老血的樣子是不是很爽?
可是爽完了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甩鍋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的創(chuàng)造力、抗壓能力、責任感都在快速衰減。
這里有個很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出了名的負責任,去他們的機場廁所走一圈,你就能感受到機場保潔阿姨的那種負責。
只要是他們自己負責的片區(qū),目之所及滿眼干凈明亮,曾有媒體報道,日本人檢驗廁所是否干凈的標準是打掃的人自己喝一口馬桶里的水。
乍一看,這樣的負責任真的是讓人很敬佩。
可實際上,也正是這樣的負責任造就了日本的很多短板。
大家都知道,日產的汽車在全球一直有口皆碑,但仔細看看他們的手機業(yè)務幾乎為零,這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手機更新迭代太快了,發(fā)展新業(yè)務勢必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未知風險,一旦有風險就需要有承擔著。
可是責任劃分非常精細的日本人早都習慣了各掃門前雪,沒有人敢積極的站出來說:“干,出了問題我負責”。
他們缺少這種敢于承擔責任之外責任的勇氣,所以他們害怕改變,就專注在一個領域內不斷的深耕。
不信你看看日本的汽車,這么多年來外觀上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直到近幾年才出了幾款取悅國內年輕人的SUV。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日本人沒有中年危機,因為大家只需要把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耕好就可以豐衣足食了,誰還愿意沒事瞎折騰?
03
負責到極致
是敢于承擔責任之外的責任
相反,我們國家近年來的發(fā)展可謂是日新月異,尤其是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支付業(yè)務和共享經濟徹底改變了國民的生活和出行,這讓很多國家都羨慕不已。
究其原因,還是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里的“江湖義氣”有很大的關聯(lián)。
回想下大家每次看武俠片的時候,那些俠肝義膽行走江湖的義士,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敢于承擔”。
有時候,明明不是自己犯的錯,他們也敢跳出來說:“這事是我一個人干的,與其他人無關”。
我想起自己剛到公司的第一天,一不小心把總開關碰了一下,大家都來不及保存重要文件電腦就關機了。
一個同事辛辛苦苦做了兩周文件一下子沒了,他瞬間暴跳如雷轉身怒問:“誰,誰,到底是誰干的”。
我嚇得瑟瑟發(fā)抖,正準備向對方道歉,旁邊的同事一把拉住了我站起來說:“是我,我干的,對不起,對不起,這樣這樣,我知道找回方法,馬上幫你弄好,別生氣別生氣”。
說著他又示意我別說話,他的這個舉動當時讓我特別感動,也很感激,并決定要留在那家公司。
后來,我這位同事就成了我現(xiàn)在的老板。
剛創(chuàng)業(yè)那會,他真的特別拼,別人家都恨比稿,他直接承諾先設計后付款,不滿意全額退款,為此引來了很多同行的謾罵和員工的不理解。
再后來,別人家都是去投標那些有利可圖的項目,他成天帶著我們去投那些不賺還賠的項目。
開始跟著他的那些人覺得他沒有商業(yè)頭腦大多中途棄他而去了,而我一直對他深信不疑我相信他一定會成功。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之后公司迎來了真正的爆發(fā)。
因為前期的大量積累,我們收獲了很多品牌案例,而且那些在同行看來近乎無理取鬧的要求,我們都能“沒下限”的一一滿足,這道競爭壁讓同行望而生畏。
所以當有人站出來說要用一套層層確認機制來為自己的不負責甩鍋的時候,老板內心里是憤怒的,每一種美德發(fā)揮到了極致的時候,往往就是走向反面。
那個女孩看起來將責任劃分的很清楚,說白了還是自己不敢擔責任,這樣的人盡管工作能力再強,也不能委以重任,一旦出現(xiàn)問題她的甩鍋能力同樣會讓你驚嘆。
我們需要負責的人,也需要真正敢于承擔的人。
按照中國人喜歡說的一句老話就是“沒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就像正在熱映的《中國機長》,面對危險機長臨危不懼,在飛機擋風玻璃破碎,極寒缺氧,甚至乘客氧氣即將用盡的情況下,他勇敢的做出了一個決定,沖進云層,帶所有乘客回家。
我相信,他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一定是他心中那真正的責任感在驅使著他,否則但凡有絲毫猶豫,也就不會創(chuàng)造這個無人超越的奇跡。
在成功的路上,沒有任何捷徑和技巧。
真正能過好這一生的人,靠的不是一點小聰明,而是那份實實在在的責任感。
今日話題互動:你身邊那些看起來很負責的人,他們是怎么樣的?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故事和千萬網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