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有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情發(fā)生,甚至于有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人事的諸多懷疑、不滿:是這樣的嗎?人們總是朝著自己的方向、意愿行事、處人,也就是說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取向,這就有了二分法: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并受其影響,佛教將之謂染污,儒家謂之“與之化”。染污,梵語klis!t!a的意譯,染濁污穢之意。煩惱之別稱。又作雜染、染。指有漏法中,妨礙悟道者,即不善與有覆無記之法?!洞蟠鞫Y記·曾子疾病》:曾子疾?。号c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貸乎如入鮑魚之次,則與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小注:苾,“香”、“芳香”意;貸,通“臭”)
人們在二分法之中困惑、取舍,在兩個極端中徘徊。然而,水至清則無魚、人無嗜欲則無情趣,更何況在實際上是沒有物質(zhì)上的“凈土”的,只有心靈的“凈土”可求。其解決之道,在佛教的思想里是用“不二法門”: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維摩經(jīng)》記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yīng)。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p>
儒家的“反求諸己”,自我作出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以形成第三種狀態(tài)。這種思想來源于傳統(tǒng)的《易經(jīng)》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任何事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易經(jīng)》的六十四卦中,純陽、純陰各占其一,其余的六十二卦中都是陰陽交錯的。
不二法門與反求諸己,都是在制造一種第三種狀態(tài)而擺脫二分法。這種“無有文字語言”能夠表達(dá)的“不二法門”如果能夠掌握好,實在是件美妙的事情、境界。中國人常常與人打招呼:吃了么?怎么回答?二分法的回答都有可能不妥,比較妥當(dāng)?shù)幕卮鹗且娙苏f人話、見鬼說鬼話,甚至于還可以打哈哈:你說呢?你看呢?我們對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不二法門”,只能自己用心體會、悟道才能臻于成熟?!毒S摩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中說有三十三人所得到了“不二法門”,我還想說: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是我,故得不二法門。
附錄: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p>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p>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p>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于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dá)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p>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d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dá)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p>
凈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shù),則心如虛空,以清凈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盤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現(xiàn)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fù)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p>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shù),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d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泵飨嗥兴_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后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p>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占礋o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yè)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yè)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華嚴(yán)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fù)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盤、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盤、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p>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p>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p>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p>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p>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