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恰似三道茶
文/楊永春
?? ? ??? ? ?
說起“三道茶”許多人可能不怎么了解,可在云南大理可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南昭時期(649-902)即作為款侍各國使臣的一種禮遇,明代崇禎十年(1637),我國著名的大施行家徐霞客游大理后,對三道茶曾有文字記栽。他寫道“注水為玩,初清茶、中益茶、次蜜茶”。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一千多年以來,始終廣泛流傳于大理白族民眾之中。
云南與茶有著太深的淵源。云南不僅是茶樹的發(fā)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道路之一——茶馬古道的發(fā)源地。云南人愛喝茶,云南聚集的26個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愛、品飲著云南的茶。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賓的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
每當(dāng)逢年過節(jié)、生辰壽誕、男婚女嫁、賓客臨門,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飲茶方式款待賓朋,讓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動中,品飲茶點、享受茶禮、觀賞茶藝、感悟人生。
第一道“苦茶” 在火盆上支三角架,用銅壺煨開水,將小土陶罐底部預(yù)熱,待發(fā)白時投下茶葉,抖動陶罐使茶葉均勻受熱,待茶葉烤至焦黃發(fā)香時,沖入少量開水,罐中發(fā)出劈啪聲。稍后再沖進開水,煮沸一會兒即斟到預(yù)備好的牛眼盅內(nèi),至半盅,按輩分先后,長者第一,依次一一敬獻。按主不喝客不飲的規(guī)矩,主人雙手舉杯齊眉道聲“請”, 并先一口飲盡后,客人方可品茗,道謝意。頭道茶經(jīng)烘烤沖泡,湯色如琥珀、香氣濃郁,但入口很苦,寓意要想立業(yè),先學(xué)做人。要想做人,必先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二道“甜茶” 在烤的基礎(chǔ)上,加上切細的乳扇(白族特制的一種奶制品)、核桃仁、芝麻、紅糖等配制調(diào)和后斟入小碗或大茶杯內(nèi),八成為宜。二道茶香甜可口,濃淡適中,寓意人生在世歷盡滄桑,苦盡甜來。
第三道“回味茶” 就是在茶杯中先放入花椒數(shù)粒、生姜幾片、肉桂、蜂蜜和紅糖少許,然后用沸水沖至半杯為宜??腿私舆^茶時旋轉(zhuǎn)晃動,使茶水與作料均勻混合,趁熱品茶。第三道茶其味甘甜中透出肉桂、花椒的清芬與香郁。寓愈著人生苦短、歲月漫長、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回味無窮。
從“三道茶”我不由的聯(lián)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我說人生就是“三道茶”,人從生到死,只有經(jīng)過無數(shù)風(fēng)風(fēng)雨雨,溝溝坎坎,無數(shù)的失敗,打擊和折磨,才能總結(jié)經(jīng)驗,調(diào)整思路,才能領(lǐng)會生活的艱難,人生的不易,這就似“三道茶”里的第一道茶——苦茶。喝了苦茶你就明白人生的真理,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品嘗到什么是“甜茶”,什么是快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來之不易的生活。
當(dāng)你品嘗過苦茶、甜茶后,才能從中體會到人應(yīng)該怎么生活,怎么追求,怎么奮斗,怎么感恩。這就是人生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可如今,許多人卻把生活過反了,都不想喝苦茶,只想喝甜茶,只想著享受,只想著不勞而獲,于是,有些人就不擇手段的想方設(shè)法大撈不易之財,還有人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隔壁的。念著外面的。
更有一些人,總認為以前自己過的太苦了,總想著將最好的留給孩子,只想著讓他們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忘了讓孩子吃點苦頭,從而讓孩子們福里生,福里長,到最后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嬌生慣養(yǎng)。不知好歹。更不懂感恩。從而無形中培養(yǎng)了一批啃老族。不知道什么是苦盡甘來。有苦才有甜。更不知道怎么去回味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可憐天下父母心。無意的善心卻造成了父母的心在兒女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的可悲局面。從而養(yǎng)成了許多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懂付出不懂奉獻,不懂的尊老愛幼,不懂的尊敬老師,尊敬長輩。更不懂感恩。真是可悲……
人生如茶,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只有品嘗過苦辣酸甜,將來才能有更多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