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料到,在草坪上撿拾的那棵花,竟然活了過來,而且報恩似地打起了鮮紅的花骨朵。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一到夏季它被作為裝飾品,按照設計的圖案和位置,在城市的主要街道整齊劃一地擺放。它開著喇叭花,有白色、粉色、大紅、紫色,等等。在酷暑難耐的夏季,每天早晚就有工人拉水澆花。灑到花上的水只有很少一部分浸潤了盆土,大部分流到了地上。盡管澆花的工人敷衍了事,可是它卻毫無怨言地競相怒放。
我發(fā)現(xiàn)這種花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對生存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條件適宜,就會不遺余力地生長,爭先恐后地開花。每次看到它,心中那些怨天尤人的哀嘆,都會被它的熱情所驅散。好像聽到它在說,與其自哀自怨,莫若豁達樂觀。
萬木蕭瑟之時,我在草坪上發(fā)現(xiàn)了這盆遺棄的花朵,我看它的枝葉還有一絲生命的跡象,便把它小心翼翼地放置到辦公室的陽臺上,給它澆透了水。它就像一個奄奄一息的患者,不知道能不能緩過來。二十多天一晃就過去了,我期待它能夠活過來,給枯黃的冬季增添些許的亮彩。在大雪封山之后,它結出了第一個花骨朵??粗俱驳拿嫒?,我沒有驚喜,唯有感動。
二十年前的柴達木盆地,到處都是清一色的平房,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小院,很多人家在小院里開辟了一個方方正正的花園,花園是用紅磚壘起來的?;▓@里種了一些菊花之類的普通花草,每到夏季花朵競相開放,把小院渲染得生機勃勃。自從搬進了樓房之后,人們養(yǎng)花的條件好了許多,無論春夏秋冬,家家戶戶都有青翠欲滴的綠葉和姹紫嫣紅的花朵。
由于氣候的原因,柴達木的花草生長期最多超不過半年,它們的生長很是急促。如果稍微怠慢了,就連開花結果的機會都沒有了。每到十月初,天氣一下子冷了下來,霜凍隨之而來,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和競相吐翠的葉子都被扼殺。有些隨風飄落一地,有些倔強地留戀在枝條,成為一個個標本。
也許是秋季太過于殘酷無情,所以無論秋季怎么的一片輝煌,在人們心中還是留下了蕭殺的陰影。古代的死刑犯選擇在秋后問斬。在蕭殺的秋季,人頭落地,這對于死刑犯及其親朋好友無疑又是一次沉痛的心理打擊。
也許秋季的冷酷無情,是對草木的一種難以理解的痛愛。一般情況下,草木到了秋季生命處于最虛弱的時節(jié),如果不及時休養(yǎng)生息,要么就會在春季缺乏生機,要么一命嗚呼。秋霜蕭殺了枝葉,保護了草木的精氣神。草木可以卸下一身的包袱,在冬雪的棉被中酣然入眠,以更加旺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年。
白居易可謂是草木最知心的朋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語道破了草木無私無畏的生命追求。這句詩不僅讓一介書生的白居易驚動文壇,而且也開啟了他嶄新的人生道路。如此看來,是白居易垂愛了默默無聞的草木,草木也抬舉了初出江湖的白居易。
修身養(yǎng)性的人最是看重草木,無論是佛寺,還是道觀,不是建在山清水秀之地,就是建在草木繁盛之所。僧侶和道士在山明水秀、鳥語花香之地,觀望山川之氣象,汲取草木之精華,參禪悟道,怎不能放下心中掛礙,物我皆忘、天人合一?
與佛寺和道觀不同的是,清真寺卻往往選擇在鬧市區(qū),這沒有大隱隱于市的意味,而是為了方便穆斯林群眾一日五次做禮拜。但這并不能說,清真寺就與草木無關,其實在清真寺里除了栽種草木外,還有很多木雕、磚雕、刺繡、鐵藝的草木圖像。穆斯林禁止一切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內絕無動物,或者人物的圖像,唯有草木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就拿維系我們生命的農(nóng)作物而言,它們在農(nóng)民的心中就是花朵,他們說"莊稼一朵花".農(nóng)作物既然變成了花朵,那么農(nóng)活就不僅僅一種苦力,而帶有或多或少的修心養(yǎng)性的成分。一年四季之中,從春種到秋收,農(nóng)民莫不是用心血在澆灌自己的花朵-莊稼。他們?yōu)榍f稼愁腸百結,也會為莊稼心花怒放。
晉朝時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田園詩人,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知識分子,卻蔑視官場,縱情山水,迷戀田園,回歸自然,追求真性情。最有代表型的就是陶淵明,他不僅干農(nóng)活,而且贊美農(nóng)活。無論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是那么的富有詩情畫意。如果在他心中沒有將莊稼當做花,怎么會從農(nóng)活的酸辛中提煉出怡然自得的甜蜜呢?
可見,但凡每一件事,如果當作愛好來做,便多了許多的興致,自然雖苦尤樂;若是當作飯碗來做,便多了許多的苦惱,自然度日如年。
當?shù)谝淮谓佑|到光合作用這個新名詞時,就對草木的神奇驚詫不已了。沒想到我們司空見慣的草木,竟然暗藏著這么偉大的秘密。一個個氣孔就像不停地開張的魚嘴,置換著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氧氣。記得一位圣賢說過,生命在于呼吸之間。這句話將復雜的生命運動,說得再淺顯不過了,可謂精辟之極。而這呼吸,其實就是人與草木相依為命的氣體置換。
萬物有靈論是一切宗教的理論基石,到底人與萬物有沒有靈魂,從古至今莫衷一是。越是遠古,人們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越是親密。在他們心中,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大自然的地位要比人類的高很多。他們與自然之間休戚與共,而不像現(xiàn)在強取豪奪。
人的一生,無論生老病死,還是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草木,草木給予人的除了物質外,更多的則是精神。伊斯蘭教的圣人穆罕默德說,"假如你手中有兩塊面包,就用一塊換一朵水仙花。"人活著除了物質的支撐,還需要精神的滋養(yǎng)。
我覺得人只要看透了天地萬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懂得了如何享受生命的細節(jié),就可以成為得道的圣賢、佛陀、仙人。在所有的聯(lián)系中,人與草木之間是最為密切,最為直接的。人與草木的情感,不僅體現(xiàn)著某個人的精神境界,而且也折射著一個時代,抑或一個社會的精神境界。
人言草木無情,豈不大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