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舒適區(qū)
發(fā)表時間:2019-04-15用戶:幾縷青絲閱讀:1335
有時你需要多一點焦慮|研究:如何實現自己想要的改變?(1)
KYKnowYourself
后臺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KY小姐姐,我第一次給你們發(fā)消息,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看到,我問你們一個問題。去年我從大學畢業(yè),我家境不錯,畢業(yè)以后爸媽托人安排我在銀行上班。工作很穩(wěn)定但是挺無聊,我并不喜歡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狀態(tài),仿佛自己都不再年輕了。
我挺想自己出去闖一闖,但是我看我的一些同學們,都很忙、很累,沒有什么生活,周末還老加班。其實,我也不是怕累。我總覺得我不行,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可能過上現在自己擁有的物質生活啊。但我又并不甘心就這樣混下去……啊,好糾結啊……“
后臺類似的提問其實并不少見,我們今天想借此再一次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改變。你需要改變么?你為什么想改變?如何才能改變呢?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狀態(tài)。
什么是“舒適區(qū)”?
舒適區(qū)(comfort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區(qū)。隨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學的含義。Alasdair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義是: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Ta對這個范圍內的人事都非常熟悉
,從而有把握保持穩(wěn)定的行為表現。在舒適區(qū)里,“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Brown,2010)
一個人的舒適區(qū)范圍是不斷變化的。它會隨著你對自己的突破不斷拓寬。它也會隨著外部事件的影響而變小——通常是在我們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增高,遇到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困難的時候。比如,在911災難后,大多數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懼,因為他們的舒適區(qū)變小了(Tugend,2011)。
舒適區(qū)對于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的
。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適區(qū)”一定是要去嘗試一些常人看來是刺激、危險的事情,比如辭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學去創(chuàng)業(yè),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對于你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對你已有舒適區(qū)的挑戰(zhàn)。對于有的人來說,辭掉一份在老家的體制內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險;對于有的人來說,選擇離開北上廣、回到家鄉(xiāng)做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適區(qū)。
什么是“最佳焦慮”?
——站在舒適區(qū)的邊緣
舒適區(qū)就是讓一個人最熟悉、待著最舒服的那個地方,在其中,我們的焦慮水平會非常低。但
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適圈里,我們的領域可能就永遠無法拓寬,就只能在可選范圍很有限的已知區(qū)域里選擇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斷地進步,就要走出舒適區(qū)。只不過,走出舒適區(qū)就意味著你將遭遇陌生和不確定的因素,你的焦慮水平會提高,產生應激反應。
什么是走出舒適區(qū)的正確方式呢?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站到“舒適區(qū)的邊緣”,既不是完全退縮在舒適區(qū)里,也不是過于冒進。在舒適區(qū)的邊緣上,你會一直維持著“最佳焦慮水平”。
1908年,Yerkes和Dodson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發(fā)現焦慮水平和表現水平的關系呈一個倒U形曲線,因此也被稱為“Yerkes-Dodson曲線”:
他們發(fā)現,當大鼠的焦慮水平很低時,表現水平也很低;而當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斷增加焦慮時,大鼠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在某個特定的焦慮水平上,能夠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現。但如果焦慮超過這個最佳水平的話,將會因為壓力過大,又逐漸降低表現。
隨后的研究者,將能夠激發(fā)最佳表現的焦慮水平稱為“最佳焦慮”(optimalanxiety);它是一種“有建設性的、讓我們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不適(ConstructiveDiscomfort)”。與“舒適區(qū)(焦慮較低的狀態(tài))相對應,將處在最佳焦慮的狀態(tài)稱作“最佳表現區(qū)”,而將焦慮過大的狀態(tài)稱作“危險區(qū)”。無論是過于舒適(一直停在最佳表現區(qū)),還是過于冒險(一下子跳出舒適區(qū)太遠),都不利于我們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做出良好的表現(Tugend,2011)。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于壓力的承受能力和應對方式都是不同的,最佳焦慮水平也是不同的。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慮水平,來不斷拓展舒適區(qū)的外延。
本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會第一時間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