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憶——釣魚
發(fā)表時間:2019-02-23用戶:紅塵老街閱讀:3134
我小時候做過很多有趣的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釣魚。
我的老家在湘鄉(xiāng)壺天,那是一個古老的集鎮(zhèn),一條青石板鋪成的老街,由西向東,蜿蜒而下。
那時,還是在生產(chǎn)隊,老街的四周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水塘,它們分屬于各個生產(chǎn)隊,除了用于灌溉之外,就是用來養(yǎng)魚,同時供婦女們洗衣服、洗豬草之用。每到過年的時候,大人們把塘里的水抽干,一擔一擔的把魚打撈上來,然后按人頭或工分分配,這樣,家家戶戶過年就有魚吃了。
記不起在幾歲的時候,小伙伴們中突然流行起釣魚來。那時,農(nóng)村很窮,沒有正兒八經(jīng)的魚具,釣桿是從屋后的竹山里砍來的竹子,用刀子削去枝丫,然后在火上把它調(diào)直,就是一根富有彈性的釣桿了。魚線則是母親縫衣服用的白紗線,偷偷地扯來一截,扎到竹桿上就是魚線了。魚鉤是稀缺物,大人們那種帶倒刺的魚鉤,小孩子是不敢奢望的,便想了辦法,用大頭針照著魚鉤的模樣彎一個“七"字形,那就成了。至于浮標,那就容易多了,從掃帚上剪一截寸把長的高梁稈,把它扎到魚線上,就是一個頂好的浮標。最后,再從用過的牙膏瓶上撕下一塊牙膏皮,把它卷到魚鉤的上頭,這就是沉砣了。把這幾樣?xùn)|西弄好,一根象模象樣的釣魚桿就做成了。
那時農(nóng)村里的孩子課業(yè)負擔不重,沒什么家庭作業(yè)。夏天里,每當放學回家,把書包往家里一扔,便跑到屋后的菜園地里挖蚯蚓——要那種紫紅色的,然后摘一片南瓜藤葉子包上,就提著魚桿歡蹦亂跳的到塘邊去了。
凼宮里、塘灣上、河背后、還有學校門前那口不知名的大塘,都是我們常去的地方。其中在凼宮里釣得最多,因為那口塘位于街口邊上,水不深,靠西邊是人家的屋子,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太陽偏西,屋頂便把水面的太陽遮了一大半,陰涼陰涼的。我們常坐在街邊的塘基上,三五幾個坐成一排,打著赤膊,光著腳丫,一人一根魚桿,長長短短的。由于工具簡陋,我們不想去塘中間釣大魚,一般是在塘邊的淺水處釣?zāi)欠N四處閑蕩的小魚。
天氣好,沒有風的時候,塘里的水很清亮,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一眼便可以望到底。這時把魚線放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魚餌在白線下懸著。不一會兒,就有小魚游過來,一條、兩條、三條,不久就有了一大群,其中有“鯽魚子”、有“苦庇屎”、有“麻貨肌”,但更多的是那種叫“嫩公子”的小魚。“嫩公子”這種魚嘴巴小,喜歡啄食,但難得釣上來。這些大大小小的魚兒匯成一團,圍著魚餌追逐著、嬉戲著、爭搶著,熱鬧得象過節(jié)一般,啄著魚鉤上的蚯蚓,一會兒扯到這邊,一會兒又扯到那邊。隨著它們的搶奪,上面的浮標也跟著眨眼似的跳動起來,在平靜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波紋。這時,用力一提桿,十之八九都是空的,魚沒釣著,倒是常常把身后過往的行人嚇一大跳。提桿后,水中的魚兒見魚餌不見了,便四散的游開去,尋找新的目標。因擔心它們跑到別人的魚桿下去,連忙又把桿子甩下來,把魚餌拖到原先的位置,那些魚兒便又重新集合起來,繼續(xù)圍著魚餌追逐著、嬉戲著、爭搶著,你把魚餌往右邊挪一挪,它們便跟到右邊,把魚餌往左邊挪一挪,它們又跟到左邊。就這樣,岸邊的人兒和水中的魚兒互相戲耍著,與其說是在釣魚,不如說是在“逗魚”呢,真是有趣極了。
不過,在起桿的時候,也不次次都是空的,有時也真能釣上魚來,有的是勾著了嘴巴,有的竟勾在了魚肚子上。不管怎么樣,每釣到一條魚,都會興奮地向大家宣示一聲:“又釣到一條”。這時,同伴們就會投來羨慕的目光,在這種羨慕的目光中,我也就得到了一次自我的滿足。
有一次,我把魚線加長了一些,甩到了水塘的中間,想釣大一點的魚。不一會兒,浮標動了,一起桿,果然釣到一條“大魚”,足有大人的手板那么長呢。這是我第一次釣到大魚,感覺沉沉的,把釣桿都提彎了。正當我高興地把魚提上來的時候,旁邊的伙伴們神色慌張地四處張望了一下,然后壓低聲音對我說:趕快放掉!趕快放掉!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來不及多想,連忙把魚兒從魚鉤上取下來,趕緊扔到塘里去,那魚兒一落水,一個激靈便游走了。事后聽同伴們說,那是條草魚苗子,是生產(chǎn)隊放養(yǎng)的“家魚”,釣不得的。聽他們這么一說,我即刻緊張起來,象闖了大禍一般,心里突突的跳了很久,生怕有人來抓我似的。
從那以后,大人們就不太讓我們到這些水塘里釣魚了,每次去釣的時候,就時不時會聽到大人們驅(qū)趕的聲音。據(jù)說不讓釣魚的原因,不是不讓釣小魚,而是怕我們把塘里的“家魚”釣死了。那些喂養(yǎng)的“家魚”,要是被釣上來,再放回去的話,就養(yǎng)不活了,會要死的。所以一看到我們坐在塘邊上,那些大人們就會喊:“不要釣魚?。?rdquo;,要是不聽,他們就會過來搶魚桿,把它折斷扔到塘里去。因此,一聽到大人們的吆喝,我們就會連忙收了桿子,連滾帶爬的跑開去,待到大人們走了,又溜到瓜棚下,或是人家的屋背后,偷偷地又釣了起來。這種跟大人們捉迷藏的游戲,也很有趣。
我喜歡釣魚,但并不帶“魚腥”。盡管如此,每次出去,總還是要釣幾條的,同伴們譏笑我那是“瞎子碰死魚”。每次釣到魚,便在塘邊扯一根狗尾巴草,將葉子去掉,從魚的腮幫子穿過去,再從口里抽出來,這樣就把魚串起來了?;丶液?,收好魚桿,便把魚交給母親。母親接過魚,放下手中的活計,打來一盆清水,把魚洗干凈,然后撮了魚屎,便把它們丟到鹽壇子里,這樣就不會變壞。幾天后,待鹽壇子里的魚積夠了十條八條的,便用筷子夾出來,放到鍋子里用油一煎,然后放點兒辣椒煮一下,再散下幾片紫蘇葉子,一碗味道鮮美的“嫩仔魚”就做成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年難得吃上幾餐肉,這自釣的小魚,便是我最好的下飯菜,也是我成長所需的蛋白質(zhì)的重要來源。
十四歲那年,我離開了家鄉(xiāng),外出求學,這釣魚的樂趣就只能在睡夢中回味了。參加工作后,隨著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增多,“大人們”也漸漸流行起釣魚來。但現(xiàn)在的釣魚同過去是不能比的,大街上各種魚具店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釣魚工具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隨著大流,我也買了幾根帶輪子的魚桿,閑暇之時,也常跟朋友們?nèi)ソ纪忉炨烎~,每次出去都小有收獲,不過不再是那種小魚了,而是真正的大魚。有一次,我釣到一條六七斤的大青魚,費了很大的勁才釣上來,回家后,把它剖了,丟到冰箱里,吃了好幾個星期才吃完。
如今的釣魚工具相比曾經(jīng)確是先進了,然而,我卻再也找不到兒時釣魚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