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課后學習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8-09-05用戶:強之閱讀:3021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就是學過的知識概念與方法技巧等,課堂上明明記住,例題也聽得懂,但課后獨自完成作業(yè),總是錯誤百出,甚至知識點和方法技巧都很可能被遺忘。
這就是典型的“假懂”現象,只是表面性的了解知識定理,而對如何運用知識定理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顯得一竅不通,只會對著例題照搬照抄,題目換種思路就不會求解等。
要想把所學的知識內容和方法技巧牢牢掌握,并轉化成自身的學習綜合能力,就必須進行科學有效,講方法講策略的學習計劃,開展有實效的課后復習工作。
下面推薦五個課后學習方法,能有效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
一、課后別急著做作業(yè),先及時鞏固知識。
很多人都習慣一下課,就馬上動筆寫作業(yè),遇到不懂地方就翻書,一邊看書一邊寫作業(yè),這樣寫作業(yè)方式的效率是及其低下。無論是哪一門科目,哪一塊知識,如果非要等到把知識內容和方法技巧遺忘得差不多時才去復習,就幾乎等于重新學習,所以課堂學習的新知識必須及時復習。
課后,我們可以先快速回憶一下課堂學習內容,是否已經可以熟練說出知識概念和方法技巧,對于知識重難點、疑難點是否都已經弄清楚,課本上的例題是否都已吃透等,要進行一個全面回顧,及時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大家可以按照教師板書的提綱和要領進行,也可以按教材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的每部分的細節(jié),循序漸進地進行回顧復習。同時在回顧復習過程中,用好筆記本,整理筆記。
二、課后復習要做到有計劃有規(guī)劃,做好定期鞏固復習
某章節(jié)的內容復習,不是某個時間點的事情,更不是一次性復習,而是需要進行“重復性”的復習工作。對于已復習過的內容,必須開展定期鞏固復習,不過大家可以根據知識內容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增加或減少復習的次數和間隔的時間。
如可以開展每日一總結,每周進行“周結”,每月進行階段性總結等,特別是在像期中、期末等大考來臨前,需要對知識內容進行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學期復習。
我們不斷進行復習鞏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把相關知識串聯在一起,形成知識網絡,讓自己可以對知識和方法技巧等做到整體把握。
三、課后復習,要講究策略
復習,不是簡簡單單把學過知識內容多看幾遍,需要學會進行系統(tǒng)復習、分塊復習、專題復習等。
如我們可以把知識內容和方法技巧進行適當分類分塊,同時要學會勞逸結合,使學習時間和娛樂休息可以交替進行,讓自己避免處于單調思維方式,克服大腦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每個人要對自身的優(yōu)缺點有一個全面了解,進行查漏補缺,結合自身認知水平和知識內容的特點,科學的把握復習次數與間隔時間等。
四、每次復習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做到突破重難點
不同知識板塊之間有輕重之分,即使在同一塊知識內容內,也有輕重之分。因此,在復習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一個分析、歸類,找出重、難點,分清主次。
在復習過程中,特別要關注哪些重難點,以及容易造成誤解的問題,應分析其關鍵點和易錯點,找出原因,必要時還可以把這類問題進行梳理,記錄在一個專題本上,可隨時進行復習。
五、做好復習檢測工作
復習的目的就是能讓自己更加熟練掌握知識內容,吃透方法技巧,提高學習綜合能力等,此時你就需要一個檢測,幫助自己弄清楚各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掌握得如何。如可以通過周周練、月月測、單元過關練習、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都是可以達到檢測學習效果。
通過檢測,及時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找到錯誤的根源,馬上進行補救措施,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