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腳,娶了個媳婦叫翠蓮。翠蓮姑娘,倒也生得聰明、俊秀,只是從小嬌慣,看不起山里人,和許多川下的姑娘一樣,嫌山里人窮、笨、憨,管他們叫“山漢”。翠蓮爬不得山,砍不得柴,在家做飯也是摔盆打碗,她埋怨爹
娘為什么要看上個趕腳的“山漢”,把她嫁到這窮山洼里吃苦受罪。老媽媽的女兒,翠蓮的小姑,名叫英姑,別看她生在深山里,出落伶卻是紅柳樣的身段,海棠花樣的容貌,更有一副熱心腸。她從小跟媽媽上山采藥,長大
了陪媽媽跑山看病。嫂嫂愜氣了,她去說寬心話,媽媽發(fā)愁了,她去逗樂子。柴禾她去砍,泉水她去擔(dān),媽媽愛她如掌上明珠,嫂子有這么一個賢小姑,有氣話也說不出口,惱了也拉不下臉,一家人總還是和氣過日子。四鄰
鄉(xiāng)親們都喜愛英姑,尊敬她,夸小姑賢,遠(yuǎn)近山里,川上川下來給英姑提親的媒人,踏破了門檻,英姑總是說:“我媽年紀(jì)大了,哥哥顧不了家,我還不能嫁?!?br /> 有一天,老媽媽忽然得了重病,英姑和翠蓮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采藥熬湯,打里照外,日夜服侍,媽媽的病卻不見好,一天比一天沉重起來。翠蓮平時就嫌婆婆起早貪黑、爬山涉水地給人看病窮忙活,這一來,更加不耐煩了。她有
心想回娘家,可見英姑每天翻山越嶺,求醫(yī)采藥,還要擔(dān)水做飯,半夜里起來伺候媽媽吃藥,心里又不忍,只好把回娘家的念頭打消了。
老媽媽眼看著英姑的臉蛋兒累瘦了,眼圈兒熬青了,心疼地說:“英姑子,你累了,不用這么伺候媽了。你也大了,看準(zhǔn)個好人家,就嫁了吧!”
英姑說:“等媽媽的病好了,我就嫁!”
鄉(xiāng)親們看到這光景,都來勸英姑:“英姑呀,上恒山求求恒山爺吧,俗話說:心誠則靈。你這么誠心,恒山爺一定想法子治好你媽的病?!贝渖徛犝f了,也趕緊說:“英姑,咱們?nèi)デ笄蠛闵綘敯?,要不這湯湯水水的什么時候
才有個頭呢?”
第二天,英姑和嫂嫂翠蓮,做了一些糕餅,挎上個小籃子,就去朝拜恒山爺了。
這一天,正是陰歷四月初八,是恒山廟會朝拜的日子。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趕來祭山神,燒香許愿。十幾里山路上,香客不斷。翠蓮看見這份兒熱鬧,不由得喜出望外,一路摘著山花,插得
滿頭都是。英姑卻想著骨瘦如柴、久病的媽媽,心急如焚,拉著嫂嫂,急忙趕過了山門。
山門以上,是一百零三級又長又寬的青石階,一直通到金碧輝煌的朝殿門口。燒香的人們一步一跪,一跪一磕頭地往上爬,不住地向恒山爺禱告著。英姑和翠蓮登上臺階,走進(jìn)高大的朝殿,雙雙跪在恒山爺?shù)纳褡啊:闵綘?/p>
正襟危坐,身披龍袍,臉上有三塔兒青胡須,不笑也不怒,十分威嚴(yán)。
英姑跪在恒山爺面前,輕輕地說:“恒山爺呀恒山爺,求求您保佑我媽媽,媽媽是個好人。我沒有財(cái)禮,沒有金銀給你,若是你治好了我媽的病,我愿獻(xiàn)給你一顆女兒的心!”翠蓮想的卻是另一番心事。
姑嫂二人燒完香,下山回到唐家掛,已到了掌燈時分。當(dāng)天夜里,英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自己和嫂嫂還在恒山上,走迷了路,忽然迎面來了一個老頭兒,他穿著一件青袍子,青頭發(fā)繽在頂上,青眉毛長長地垂在肩頭
,青胡子垂在胸前,慈愛地走近來。英姑看著他的模樣好像是朝殿里的恒山爺,可穿戴又不像,好生奇怪。正疑惑間,老頭兒說話了:“英姑呀英姑,我就是恒山爺,你若想治好你媽媽的病,非得到紫薇殿里去采靈芝?!庇?/p>
姑忙問:“紫薇殿怎么去呢?”恒山爺說:“紫薇殿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世上什么珍奇的好藥都有,不過只有神仙才去得,凡人去不得。”英姑失望地說:“我不是神仙,那可怎么辦呢?”恒山爺說:“神仙也是人變的
呀!”英姑心里一驚,說:“我能變嗎?”恒山爺點(diǎn)頭道:“英姑呀,你知道山上有個刻著‘恒宗’兩個大字的懸崖吧?”英姑趕忙點(diǎn)點(diǎn)頭。恒山爺接著說:“要變神仙,就得舍得凡身,從那個崖頭上跳下去。英姑,你還年
輕哩,往后還有好日子過哩,你愿意舍身嗎?”英姑大睜著眼睛說:“恒山爺,為了救媽媽,俺愿跳懸崖!”恒山爺啥也沒再說,變成了一朵白云,冉冉飄走了。
早上,英姑醒來,回想夜里的夢,記得清清楚楚。更奇怪的是嫂嫂翠蓮也做了同樣的夢,夢見了恒山爺,也說了同樣的話。只是最后翠蓮對恒山爺說的話,跟英姑的話不一樣,她說的是:“為了成神仙,我愿意跳懸崖!”不過,英姑先說了她做的夢,嫂嫂也就不好實(shí)說了。
姑嫂二人說完了夢,認(rèn)定這是恒山爺顯靈。翠蓮又驚又喜,驚的是恒山爺竟然來給她托夢,喜的是成了神仙,就可以坐享富貴榮華,吃山珍海味,穿績羅綢緞了。英姑呢?卻是又悲又喜。悲的是她這一去,誰替媽媽作飯?誰給媽媽換洗衣裳?媽媽疼英姑、愛英姑,以后再也見不著了。喜的是治好媽媽的病總是有了一線希望,真若成了神仙,得了靈芝,媽媽的病就能治好,還不是我最大的心愿嗎?
想到這里,主意已定,決心上山。英姑拜托了街坊鄰居,請叔叔大爺、嬸子大媽替她照顧好媽媽,只說是要跟嫂子上山采藥多走幾天。街坊四鄰正愁不能替英姑分憂解愁,現(xiàn)在英姑一張口,就連忙應(yīng)承下來。
臨走,英姑又去山里擔(dān)回了水,在灶上燒好了飯,又把水碗、飯碗端到媽媽的炕前。媽媽還在昏睡哩,夢里還喃喃地叫著:“英姑英姑,你瘦了,你歇歇,媽也好多了……”英姑鼻子一酸,止不住的淚珠兒斷了線似的掉下來,她替媽媽輕輕掖好了被,跪在炕前拜了三拜,就跟著嫂嫂上山了。
朝廟的日子已經(jīng)過了,但陸續(xù)來祭神許愿的遠(yuǎn)方香客仍然不少。英姑和翠蓮顧不得觀山景,三步并作兩步,急急忙忙拾階而上,不一會兒,就過了果老嶺、玄武井、恒山門,過了朝殿,又過了對弈臺,攀著峻峭陡壁的山路,直奔“恒宗”大斷崖。
她們站在崖頂四處一望,只見眼底山川萬里,群峰起伏,萬丈陡壁,直切而下。山下成群的香客,好像蠕動的小蟻,參天的大樹,好像一棵棵小草。山風(fēng)在崖前怒號,白云在山巔飄蕩。翠蓮從來沒上過這么高的山,別說跳下去,看一看也要脊背發(fā)麻,兩腿發(fā)顫。英姑小時候跟媽媽采藥來過這里,媽媽說:這崖上有恒參、紅花、北茂等好多名貴藥材。不過,她從來沒有看過這懸崖。她站在崖邊,不由得一顆心像提到了嗓子眼兒,好像山川都在旋轉(zhuǎn)。這時她的眼前浮現(xiàn)出媽媽蒼老、憔悴的面容,她想到了救命的靈芝,于是,英姑靜了靜心,毅然走向崖邊,張開兩臂,向空中叫了聲“媽—媽!”縱身撲下了懸崖。
“媽—媽”,“媽—媽”,群山回應(yīng)著英姑的聲音。英姑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耳畔呼呼風(fēng)響,猛然間,身子跌進(jìn)了一堆松蓬蓬、軟綿綿的棉花樣的東西上。她睜眼一看,原來是一朵厚厚的白云托住了她,顫悠悠,輕飄飄地升起,隨風(fēng)向東南紫薇殿的方向飛去。
這時,崖頂上的翠蓮猛然看見一朵白云從崖下浮起,越升越高。云朵上,一位高髻美女長袖飄飄彩帶舒展,儼然天仙。翠蓮大驚,定了定神細(xì)細(xì)一看,竟然是英姑!英姑的面容還是那樣俊美,只是隱隱露著悲涼。她側(cè)身西望唐家洼,好像還在望著媽媽。
“英姑真的成了神仙啦!”翠蓮什么也不顧了,急忙跑到崖邊,沖著云朵高聲喊著:“姑姑—等·一”便往下一跳!“我”字還未出口,已身跌崖下,鮮血濺滿了崖下的山路。群山回應(yīng)著翠蓮的喊聲,“姑姑—等”、“姑姑—等”,回聲中,一只丹頂翠翅的小鳥從崖下飛出,撲愣愣張著翅膀往上飛,繞著懸崖,凄涼而又懊悔地叫著“姑姑—等”。
據(jù)說這只小鳥就是翠蓮的化身。山路上至今還留著一滴滴的暗紅斑點(diǎn),傳說就是翠蓮喪生的地方。從此,人們就把這大斷崖叫做“姑嫂舍身崖”。
第二天,大川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仙女,她將一枝朱紅的靈芝交給他,要他趕緊回去救媽媽。老媽媽服了這靈芝,病好了,頭發(fā)也青了,返老還童了。那個仙女不用說就是英姑了。后來上恒山求藥的人,誰的心腸好,誰就能見到她,就能得到她送的靈丹妙藥。人們?yōu)榱烁兄x她,就在恒山爺朝殿對面的山洼里,替英姑仙子建了一座十分精巧的小樓閣。樓閣四周松柏掩映,泉水涂涂,這就是恒山十八景之一的“梳妝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