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鄉(xiāng)愁》
發(fā)表時間:2018-03-20用戶:文字君閱讀:1558
文 / 張幫俊
在這個寒冬里,不幸聽到了著名作家、“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病逝的噩耗。心中涌起的是難過與不舍,又一位大家永遠離開了我們。
“余光中”這個名字,對于全世界的華人來說,太有知名度了。可能你沒看過他多少作品,但是,只要一提《鄉(xiāng)愁》很多人都能背出幾句。由此可見,他的這首《鄉(xiāng)愁》太深入人心,太受人們喜愛了。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四個物件的背后卻寄托著情思,飽含著深情。這些情感中,既有對妻子的熾熱愛情,又有對母親的濃烈親情,更有對故土的無限眷念。這首詩讓余光中擁有了“鄉(xiāng)愁詩人”的頭銜,這首詩也廣為流傳,成為語文課本中的必讀作品,成為朗讀率頗高的一首詩。這首詩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樸實的文字情深意長,特別能感染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
據(jù)說,當年余光中寫《鄉(xiāng)愁》只花了20分鐘,一氣呵成。可是他卻說:“我為此存積了20年的感情醞釀。”沒有對生活的深切感悟,沒有經歷苦難,沒有思考人生,是寫不出這樣充滿感情的詩篇的。余光中一生漂泊,9歲時因戰(zhàn)亂而逃離故鄉(xiāng),是母親把幼小的他用扁擔挑在肩上。一生中,他數(shù)次離鄉(xiāng),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于美國,任教于香港,最終落腳于臺灣。詩人說自己是“蒲公英”,隨風而飄,可是無論走到哪里,他心中對故土的那份情感從沒有變質,鄉(xiāng)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情感反而更加深厚。
余光中給人的印象很紳士,滿頭銀發(fā),一副眼鏡,消瘦,文質彬彬的樣子。說話不緊不慢,像是在思考,給人感覺就是詩人大家的模樣。余光中很有才華,“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稱得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詩人、散文家。
余光中一生思考著生命的始終,明知宿命般的結局,卻依然要與永恒拔河。在他的《當我死時》詩中,他想到生命的終結是返鄉(xiāng),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當年的故土。他深情地呼喊: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
我與余光中的邂逅是因上學時筆記本扉頁上的《鄉(xiāng)愁》,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他,第一次讀到他的詩。他的詩很押韻,朗朗上口,文字優(yōu)美,意境深遠,感情濃厚。也是從那時起,我喜歡上了他的詩,并且,更深入地了解他坎坷的一生。
如今,余光中走了,他坦然地睡去,夢回故里,也帶走了他的鄉(xiāng)愁。與母親相會,與熱愛這片土地的人說再見了。那就讓我們再讀一遍《鄉(xiāng)愁》吧,用詩的方式去緬懷這位陪伴我們成長的詩人,紀念那段與他同行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