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命之根
發(fā)表時間:2018-03-01用戶:文字君閱讀:1596
文 / 周文英
冬日的午后,閑散在陽臺上,光線透過窗玻璃,灑在身上,融化了般舒服。想起多年前,家族近三十口人擠在一個U型院子里,我家房屋面北背南,冬天冷得像地窖,我和弟弟去三婆家的檐下曬太陽,小叔說太陽是他家的,不準(zhǔn)我倆曬,弟弟抓住我的衣角,怯怯地往后退,母親來了,三婆不好意思,夾一大筷頭酸菜丟在母親碗里,母親夾點給我,轉(zhuǎn)身去喂弟弟。嘗到酸菜好吃,問母親咱家咋沒有,母親說咱家沒自留地,為啥沒有?她不滿的答去問你爺。
聽母親口氣不好,沒敢問爺爺,悄問慈愛的奶奶:咱家為啥沒自留地?奶奶悠悠地說,你爺不愛地??晌曳置鞲杏X爺爺十分勤勞,愛地如子,他常說地是命根子呀。大人對自留地諱莫如深,便不多問。
從奶奶的片言之語中,逐知曾祖曾坐擁百畝平地,種著煙土,身材瘦削的他站在田間地頭,望著罌粟花開如火,留著長辮子穿著長袍馬褂的他面對大片壯觀的風(fēng)景,威武如臨城的將軍。
回到家里,曾祖父母坐在炕頭悠閑地抽煙(鴉片),巧手的奶奶忙送上茶點,問晌午飯吃啥,曾祖父下圣旨般大手一揮說:臊子面!祖母領(lǐng)旨忙樂顛顛去做。
臊子面,當(dāng)然是娘家在岐山的祖母做得好,面搟得又細(xì)又長,其他妯娌是插不上手的,奶奶憑一手好茶飯贏得曾祖的賞識,高興卻不敢表露出來,否則會招致嫉恨,只有更多操持家務(wù)。
土改,英明的曾祖早早繳出大片土地,雖然不舍,但和一家老小的性命前途相比,都是身外物。
爺爺當(dāng)家時,只剩下十幾畝地和一個長工,日子不算富裕,也屬人上人,但安逸的生活卻沒有讓父親感受幸福,因家庭成分上學(xué)招工受阻,父親好多次躲在牛棚里哭,恨我爺為啥占那么多地,為啥要雇長工,世上數(shù)你貪生怕死命貴。
集體農(nóng)業(yè)社,爺爺?shù)耐恋厝砍涔肿粤舻?,我家分到一星半點不長莊稼的邊邊角角。爺爺這兒挖那兒刨,墾出一綹菜地,但種的菜剛出土就被雞呀狗呀糟蹋了,他割來棗刺,圍起一圈栽蒜,蒜苗舍不得吃,只掐幾片葉子當(dāng)調(diào)料,地實在太薄,連蒜薹都長不出,結(jié)的蒜也是獨(dú)瓣兒。
爺爺最舒心的事,就是種熟了一塊菜地,但還沒來得及享用菜地的瓜果,就永遠(yuǎn)地去了。
土地承包到戶,勤勞的母親頓感日月?lián)Q新天,她像設(shè)計師規(guī)劃藍(lán)圖一樣謀劃:大面積種糧食,水邊地種蔬菜,坡坡畔畔種五谷雜糧,識字不多的母親不會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說人哄人地不哄人,誰對地好地就對他好。
她厚待土地,趕著節(jié)氣時令播種施肥收割,不但讓一家人吃飽還有了余糧,瓜果蔬菜樣樣都有,成了村人羨慕的對象,農(nóng)民母親,第一次有了尊嚴(yán)和成就感。
改革開放以后,緊跟時代潮流的父親帶我們姐弟去南方打工,在城里買房,我們成了最先扎根城市的農(nóng)民,中國有詞叫養(yǎng)兒防老,其實還應(yīng)有詞叫養(yǎng)兒幫小,為幫兒女照看下一代,父母跟隨我們,從一個城市漂去另一個城市,住的房子越來越高,離土地越來越遠(yuǎn)。出有車食有魚的日子實現(xiàn)了,可母親卻越感空虛寂寞。
孝順的弟弟懂得母親的心思,買房時33層的高樓他選了二樓,給母親說底層便宜,實際上是看中窗外的露臺,母親可以種菜。有段時間,母親每天張羅著找泡沫箱,挖土,買種子菜苗,花鏟,日子塞得滿滿的,回來還有見聞分享,我們笑母親也有了自己的事業(yè)。
夏天的早晨,太陽還沒出來,母親先去樓頂給菜們道早安,十幾個箱子,蔥椒蒜韭,黃瓜茄子,看誰需要澆水,看誰需要捉蟲,哪里還有個空,要補(bǔ)棵苗,手里忙活,嘴也不閑,給辣椒邊澆水邊道歉:昨天提的水少,把你倆虧了,對不起,今早給多喝點。過一會又給韭菜說,你給咱長胖點,周六娃不上學(xué),我割了好給娃包餃子,我圓圓就愛吃韭菜餃子。這一箱蔥,上星期才壅的,底肥埋了豆渣,長得就是好。
菜們似有靈性,懂得母親的絮語,個個都努著勁長,比賽似的水靈可愛。母親自信地說,不管哪里,只要有土,就能種菜,感覺母親生來就有農(nóng)民天賦。
三十歲后,我不再為自己是農(nóng)民的后代而自卑,感覺那些把菜種到國外花園樓下的中國父母,他們并不比農(nóng)民高貴,因為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可以食用的蔬菜,還有一份對泥土對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