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不向任何猝死的人學習!
發(fā)表時間:2018-02-14用戶:大鵬閱讀:2318
原創(chuàng) 2018-02-13 薌柏 薌柏
安徽六安裕安區(qū)一位年僅31歲的醫(yī)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在醫(yī)院值班室猝死,原因是工作連軸轉,積勞成疾。
當地衛(wèi)計委下發(fā)文件《關于在全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開展向方培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倡議全區(qū)的衛(wèi)生工作者向猝死者學習。
不料,卻遭遇醫(yī)生的反感和抵觸,他們表示,不學習,要好好活著。
衛(wèi)計委表面上是出于好意,想樹立一個典型,弘揚正能量。但實質上,卻有把喪事當喜事辦、掩蓋責任的嫌疑。
醫(yī)生不是傻子,怎能讓他們學習自我犧牲、無節(jié)制加班、不怕猝死的“精神”呢?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引嗎?
像這樣反人性的典型宣傳,不止是醫(yī)生要拒絕,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大聲地說:NO!!!
請不要把“80歲老人撿破爛養(yǎng)家”、“7歲小女孩獨自撐起一個家”、“夫妻長期分離舍小家為大家”這樣的人間悲劇說成是滿滿的正能量,也不要把“帶病堅持工作”、“為了工作不回家為父親奔喪”、“堅守崗位不回家看望家人”這樣喪失人倫的極端作為先進典型。
突破了人倫底線的恭順和盡責,多半是虛偽的表演。
解放軍陸軍司令員韓衛(wèi)國說得好:“對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產不照顧、家庭有難不幫助的個別官兵,不但不表揚、不宣揚,而且還要對他的真實品德進行考察。”
他在《致陸軍官兵家屬的一封信》中提出,三種情況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在父母生病臨終時、在妻子生子臨產時、在孩子升學臨考時,只有沒有打仗任務和確實離不開的特殊任務,都必須及時請假回家。
是的,拒絕冷血的典型,我們需要的是帶著人性溫度的典型。
樹典型、學典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見賢思齊,從而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從雷鋒開始,我們已經樹立了很多典型:有舍身堵住敵人槍眼的黃繼光,有“拼了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有撐起“天梯學校”的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如今,年年都評選十大感動人物、十佳模范黨員、三八紅旗先進集體與先進個人、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最美護士、最美環(huán)衛(wèi)工人、最美樓棟長、最美鄉(xiāng)村媳婦…… 典型幾乎覆蓋了全社會所有的行業(yè)和領域,但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了多少呢?從實際情況來看,似乎收效甚微。
2016年聯合國公布的全球國民素質道德水平排名中,前十名的國家是: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新西蘭;后十名的國家是印度、中國、阿富汗、剛果、泰國、烏克蘭、朝鮮、墨西哥、斯里蘭卡、東帝汶。
看到這樣的結果,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羞愧難當。
年年樹典型,年年學典型,可是在大街上,行人和電動車還是無視紅燈、橫沖直撞,開車隨意加塞、亂打遠光燈,理直氣壯地碰瓷、攔截婚車敲詐錢財;看見老人小孩摔倒,都漠不關心繞道而行;公共場所不顧他人感受隨意抽煙、大聲喧嘩、脫鞋子亮臭腳,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不對……
這究竟是為什么?
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典型樹歪了。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每個典型人物包裝成理想人格的完人,本來是一個有缺點、有個人欲望和私心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事跡,卻硬要進行重組、解釋、拔高,并根據需求賦予新的意義。
最誤導人的,就是把各種極端的事例作為典型范本強加于人、灌輸與人,如開頭提到的向猝死者學習、向不顧親情者學習。
這種背離人性的宣傳往往演變成虛假的作秀,甚至激勵“優(yōu)汰劣勝”。比如,落馬的腐敗分子之前是大家爭相學習的先進干部,被抓的企業(yè)老板之前是風光無限的“創(chuàng)業(yè)典型”,當選優(yōu)秀村干部的人卻是村霸惡霸……
他們本是群眾學習的好榜樣,但其前后巨大的反差勢必削弱榜樣的作用,并且進一步加速社會誠信的喪失。
其次,是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淡薄。
道德建設固然重要,但若沒有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終究只能是瘸腿走路,難以遠行。
胡適說,“一個骯臟社會,若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終會變成有人味的正常社會,道德也會回歸;一個干凈社會,若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沒事就談道德、無私,那么這個社會終會墜落成偽君子遍地的社會。”
當一個社會不再需要過多地強調道德建設,不再需要刻意地樹典型、學典型,而是人人講規(guī)則、講法治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會充滿人情味,國民素養(yǎng)才會有質的提升,行善意識才會滲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