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科克倫
發(fā)表時間:2016-04-10用戶:文字君閱讀:4661
“婦女適合做什么?”這是1885年匹茲堡《快報》上的一篇社論。里面寫道:體面的女人,只能深居簡出,等待男人們來娶。如果哪個女人不幸沒能嫁出去,她只能待在父母或親戚家中,當一個不要報酬的管家或做一個保姆。
當讀到這時,一個女孩子被氣得滿臉通紅,她抄起筆,立即給編輯寫了封信,痛斥社論的觀點。信中寫道:國家正把一半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技巧白白地浪費掉,婦女應(yīng)該在社會上占有與男人同樣的地位。這位18歲的女孩子沒敢在信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不過這是她最后一次沒有理直氣壯地做婦女應(yīng)該做的事。
她就是伊麗莎白·科克倫。
《快報》的編輯喬治·麥登被這封沒有署名的信深深地感動了。無論里面的文體,還是邏輯都是上乘的。他馬上在報上發(fā)了條廣告:“邀請那位寫信批評我們社論的先生”和他會面,商討今后為該報寫文章之事。
科克倫來了,麥登吃驚了。從沒有女人膽敢闖進報社的辦公室,麥登干脆地說:他的報紙從不雇用女人??瓶藗悡?jù)理力爭,麥登只得讓步,建議她寫些花邊新聞??瓶藗惥芙^了,她堅持要寫嚴肅體裁的文章。麥登又讓步了,但他要求科克倫必須用個男人的名字。科克倫再次拒絕。正在兩人爭執(zhí)不下時,報社的一個小伙計走過,吹著美國民歌大師斯蒂芬·福斯特的流行歌曲《內(nèi)莉·布萊》,科克倫靈機一動,便用內(nèi)
莉·布萊做了筆名。
科克倫開始做婦女從沒有做過的事。她到工廠、醫(yī)院、救濟院去采訪。
一次,她在一個制瓶廠找到了個工作,在老鼠亂竄的車間里,科克倫與女工們一天干14小時的活。為了掙到5美元,她們每星期得干滿6天。女工們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向她傾訴她們的疾苦??瓶藗愖屑毬犞?、認真記著,她所寫的揭露文章震動了匹茲堡。
19歲時,科克倫到墨西哥去采訪。在那里,她寫貧困,寫吸毒,寫政府的腐化。這一切觸怒了墨西哥政府,她被迫離開墨西哥回國?;貒?,她繼續(xù)寫,告訴美國人民墨西哥婦女的遭遇。
沒多久,科克倫去紐約,在約瑟夫·普利策辦的《世界報》里當了記者。她想寫一篇關(guān)于布萊克韋島的文章,這是一個坐落在紐約東河上的瘋?cè)嗽?。她向普利策建議說:最好的調(diào)查辦法,就是她自己裝扮成瘋子,這樣她可以與其他瘋子做伴,以掌握第一手材料。普利策同意了。
科克倫開始作準備。她練習尖叫,做鬼臉,目光呆滯地盯人。然后她到紐約南部找了個供寄宿的房間。她用在墨西哥學到的幾句鱉腳的西班牙語告訴房東說:她是古巴一家大財主的繼承人,她現(xiàn)在就在這兒等從哈瓦那開來的卡車送她回家。隨后她又哭又叫,呼喚著仆人。如愿以償,科克倫被送到了醫(yī)院,從那兒又被送到布萊克韋島。
在布萊克韋島,科克倫發(fā)現(xiàn)了一切:這里醫(yī)生是冷酷無情的;護士是心狠手辣的;食物是令人作嘔的,居住條件是骯臟不堪的。病人們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她還發(fā)現(xiàn),這雖說是一所瘋?cè)嗽?,但里面關(guān)的并不都是瘋子。有些人僅僅是因為年老多病,而他們所受到的是同樣殘酷的待遇。他們挨打、挨餓,被關(guān)在像牢房一樣的屋子里。
10天后,科克倫被“保釋”出來。一回到家,她就寫了一系列篇名為“在瘋?cè)嗽鸿F欄的背后”的文章。這些文章轟動了紐約,轟動了全國,迫使政府對瘋?cè)嗽哼M行調(diào)查,并撥了一筆款子用以改善瘋?cè)嗽旱臈l件。
科克倫下一步的對像是美國,當時存在的一種工資低,勞動條件差,殘酷剝削工人的小工廠—“血汗工廠”。她看到一家紙盒廠在報上的招工廣告,便去了,并被雇用了。于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6點,她被關(guān)在只有煤氣燈照明的小屋里干活。廠里不少工人是12歲的女工。頭兩個星期,她們是沒有工錢的。這樣,工廠經(jīng)常只雇用她們兩個星期,然后再解雇她們,分文不給??瓶藗愑忠运窍墓P,寫出揭露文章,并敦促法律要保護這些女工。
科克倫以自己的勇氣,為美國婦女爭取了不少榮譽和權(quán)利。但她并不因此而滿足。她還要征服更大的世界。1872年,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寫了著名的暢銷小說((80天環(huán)游地球》。書中的主人公菲利斯·福格經(jīng)過各種困難,用了80天作了一次環(huán)球旅行??瓶藗愋妓蚱七@個紀錄,《世界報》同意支持她。就這樣,1889年11月14日早上,科克倫從新澤西州出發(fā)了。
不顧狂風暴雨,不畏疾病騷擾,科克倫不停地走著,不間斷地給《世界報》發(fā)回電報和信。全國都以極大的熱情和好奇注視著這個女孩子。美國歡騰了,有人為她寫書,有人為她歌唱。多少種鮮花,多少列火車,多少匹賽馬都以科克倫命名。當她抵達舊金山時,成千上萬的人到碼頭上去迎接她。婦女們舉著旗幟走在她的馬車前,樂隊為她奏樂,觀眾為她歡呼。在乘火車橫跨美國時,每到一站,人們都熱烈地歡迎她,在堪薩斯州,甚至有人讓她競選州長。
她回來了。經(jīng)過72天,她回到了新澤西州的碼頭。她創(chuàng)造了環(huán)球旅行新紀錄。美國婦女為她感到自豪。新澤西州的州長就此說過:“美國婦女再也不會受人歧視了,她們將被看做是有決心的,有獨立精神的,并能在任何情況下照料自己的人。”
以后的一生,科克倫也一直在為改善美國婦女的地位作斗爭。她自己辦了報紙,還經(jīng)營了工廠。后來她的廠子倒閉了,她又回到紐約,在《紐約晚報》當了名小記者。
1922年,伊麗莎白·科克倫去世了。她的一生為美國婦女的解放作出了貢獻。192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十九條修正案,承認婦女有選舉權(quán)。婦女的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時代變了,婦女不再滿足只是待在家中,她們走向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