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活打賞
發(fā)表時間:2018-01-25用戶:文字君閱讀:1457
文 / 孟祥菊
父親退休后,利用閑暇時間,將自家宅院東側(cè)的半畝空地開墾出來,按時令特點種上一些大豆、玉米之類的農(nóng)作物,還在邊邊角角處撒上了各種蔬菜的種子。這樣一來,我家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迎季的綠色果蔬,間接減少了一定的家庭支出。時間久了,便有一些愛占便宜的人看著眼紅,常趁家人不備,隨手摘走幾串青辣椒,或是掐斷一把旱蔥葉,有時還干脆掰下幾穗青苞米……看到自家的勞動果實尚未成熟便被一連串地偷走,我心里氣不過,打算趁天黑之際去捉贓,卻被好脾氣的父親制止。他一臉謙和地規(guī)勸我:“是我喚他們來拿的。土生土長的東西本來就是大自然的賜予,既然大家喜歡,就讓他們隨便吃吧,權(quán)當(dāng)是我對他們的打賞!”父親這么一說,我竟變得不好意思起來,再說單為幾口吃的東西去拌嘴,也不是我的本意。
學(xué)校的對面,不知何時多了一個舊書攤,里面的書種類齊全,既有初中生用過的各類教材和教輔用書,也有一些頁面泛黃的童話故事和萌幼讀物,更有大量的過期報紙和雜志。書攤主人是一位年過七旬的鄉(xiāng)下老伯,進城后得知兒子因住房搬遷要將家里的舊書處理掉,便用一輛“倒騎驢”擺了個舊書攤,每天推到這里來賣,借此來給這些舊書尋找新的“主人”。他告訴周圍的人,書攤上的書無論厚薄大小,只要有人看中盡管拿去,不收分毫費用,只需過后用等數(shù)量的舊書來填充書攤即可。老伯還逢人便講,家里的幾個孩子就是讀著這些舊書長大的,如今個個都去了大城市工作,這些書雖然不值錢,但里面的知識或許不舊,若能起到助人的作用,也算作是“物盡其用”了。老伯的話令我耳熱,原來他擺書攤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用一份溫暖打賞身邊的人。
小區(qū)的一樓,住著一位性格木訥的白胡子老人,因擅長根雕,所有熟識的人都喚他“木爺爺”。木爺爺?shù)豆柡?,一個極普通的榆木疙瘩,經(jīng)他的手一擺弄,用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各種好看的藝術(shù)品,令人看著艷羨不已。木爺爺年歲大了,雖然手藝高超,近幾年卻從不多接活,一年之中,除了完成幾樣訂做的雕刻活計外,多數(shù)零散時間都耗在擺弄豬雞貓狗或花鳥魚蟲之類的小玩意兒上,借此頤養(yǎng)性情。木爺爺還有個特點,喜歡將那些小型的成品明晃晃地擺在臺面上,遇到誰家的孩子打此路過,只需問聲好,或笑著打句招呼,他便會以獎賞的方式贈與他們,毫不吝嗇。日久天長,在木爺爺?shù)哪I(lǐng)下,小區(qū)里的孩子人人變得禮貌謙和,誠信有嘉,木爺爺也由此得到家長們的點贊。
宋代詞人辛棄疾說得好: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yīng)如是。在這個歲月靜好的繁華時代,只有那些常懷感恩之心、懂得為生活打賞的人,才堪為生活的智者,令我們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