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菜幾壇花一方屋
發(fā)表時間:2018-01-04用戶:文字君閱讀:1501
文 / 王潔琳
老人家有一園菜,幾壇花,一方屋。
大抵還是冷清了些。姑娘幾次臨行前把車靠在烏黑色的木門旁,思著把她接去。老人家兜著新從地里拾來的花生果,小小的腳踩在布鞋里,于泛潮的泥土上印下淺跡。老人家微微傾著身子,扭頭望望,笑得瞇瞇眼睛:
“你們走呀,屋兒,我守著這屋兒?!?br /> 終了,姑娘仍只能降下車窗,沖外擺手。老人家身后,屋,從磚沿兒上探出隱隱青褐。
老人家生了三個姑娘,兩個小子。過什么節(jié)的時候,總能在黃土路口碰見大包小包奔著的老人家的孩子。老人家準是早早地摸清了孩子們回來的時間,縮著袖子,笑瞇瞇地站在黃土路口望。有鄰家散養(yǎng)的小母雞,一啄一啄地追著露著乳牙的狗崽兒跑,老人家便側側身,避到滾到菜園兒外的矮倭瓜旁,讓小東西們先過。末了,扯著嗓子,也不管人家能不能聽見,往哪家半掩的木門里喊一聲:“姑娘回來啦!”
村子里,有好多好多泛著烏黑的木門,有好多好多擦著青褐的屋兒,有好多好多個,笑瞇瞇的在路口縮著袖子的婆婆。碰見了,老人家就溜達著到誰的家里坐坐?;馉t上煮著小米粥,舀一勺,在只豁了個小口的白瓷碗里盛好,兩只手抱著,咕嘟咕嘟。
“姑娘又接來啦,咋不去呢?”
“屋兒好……”
老人家望著窗外,瞇眼笑笑。
老人家有一輛小自行車,前面一個橫杠,座兒上拿粗釘勒著皮革。老人家八十多歲了,還常常踏著缺了一半兒的蹬子去集上轉一圈,啥也不買,就是新鮮。
初一十五是大集,老人家頭天就攛掇好,攥著三五塊錢,再往屋兒外添兩盆嫩嫩的花兒。種的出了芽,就用沉沉的鐵剪子鉸下來,就著濕潤的土送到誰家,再換來一支,插到盆里。沿屋兒一溜兒陶土的壇子里,老的少的花兒們,望著光,簇簇的開。
屋兒前頭常堆著麥秸的空地上,戳著根棕色的木頭,上面用膠線纏著三個喇叭,高高的,隱約可以看見銹出的紅斑。哪兒有什么正經的播音員,大隊里隨便一個吸著旱煙的大爺,清清嗓子就開始報。誰家丟了狗了找不到貓了。誰家的柴禾占了道了。清冷的喇叭里,豁亮的聲音繞著村子跑。
進臘月時,大隊里總記得按戶頭兒裁好紅紙,請隊里那架著副眼鏡的老頭兒蘸著墨汁兒寫幾幅“萬家喜團圓”的大字兒。趕上了,還能領兩掛鞭,也是用紅紙裹著,拎起來有半人高。這兒還不興竄上天的煙花,噴著半米的倒是有,擠在貨架上,還不如紙糊的大紅燈籠賣得好。
晨時,屋兒外總會過裝著鈴兒的推車,賣甜滋滋的發(fā)糕,賣開花兒的饅頭,賣噴香的油餅。后邊兒筐用被子蓋著,前邊兒筐里堆著麥粒兒。按麥子稱也行,拿錢買也行,鈴兒叮叮地從屋兒前過,一會兒,又在屋兒后的土巷中響起來。老人家慣是不買的,小輩兒們一來,三幾樣兒,都嘗嘗。躲在被子里的娃娃們還沒醒,屋兒里早有面香。
二十七到初六,正月十五,清明,中秋。老人家的日歷,撕了幾年,后來也不知道扔去了哪里。老人家年紀越大,心里越有日子。
老人家閑歇的時候,就從屋里往外望。正好,看見那扇烏黑色的木門。
大隊新噴了標語,就在黃土路口的矮墻上,左邊倆字兒傳承,右邊倆字兒傳統(tǒng)。
老人家認識這仨字,扭身看了看。
暮時,老人家總是邁著碎步來到村口。
她小小的腳踩在布鞋里,縮著袖子癡癡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