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執(zhí)害死修人心。
修人的墳?zāi)咕褪欠ā?br />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
倘若世人心不妄顛,何來法法催人夢境?
從世欲中出,又陷法欲中。
厭離色身,當親近法身。親近法身,心識安止,當舍法相,安于寂靜。寂靜是體,萬法本源。
何為寂靜?如實知見。
法取拐杖,拄拐杖者即是法。
法本寂滅,不寂滅心。
法者世人心。
世人心動,便有生死取舍。有了生死取舍就會滋生貪戀。貪戀是哭,無常之根,苦向本源。佛為方便引領(lǐng),故宣說因緣法說,非為真實。
你死在法執(zhí)中妄為解脫,反倒被解脫縛。
法若讓你解脫,便有能解脫者,不為真解脫。真解脫者無不解脫。
是故,我說一切法,非為我說。是你們妄心作祟,不識不離,所以才說令其遠離。遠離即不動搖,不動腦還見本心,不假修來。本來本來。
然而,若沒有我說,即便本來本來,還墮生死。
所以,你不是圣人,圣人無心。若但無心即是圣人。圣人不說一切法,不是不說。為愚癡者說,說於愚癡,識得即智,不識得即癡。
所以,大家還需跟隨我修,莫要懈怠。懈怠是病,能讓你墮。雖有佛性又能如何?
於法供養(yǎng),是智者資糧。智者供養(yǎng),是法者依據(jù)。若受益於法而不供養(yǎng)即是吝嗇,即便得法也是徒勞。
何為法供養(yǎng)?識得自心不為他轉(zhuǎn)即是法供養(yǎng)。
能與貪欲堪能不隨其心無想即是法供養(yǎng)。
見於色相善知無常其心寂靜是為法供養(yǎng)。
於一切堪能通透作不通透想即是法供養(yǎng)。
行於煩惱不受煩惱牽,堪能不舍煩惱化為清凈即是法供養(yǎng)。
世人法供養(yǎng),為世資財堪能布施即是能舍貪欲不為己得即是法供養(yǎng)。
修人法供養(yǎng)即是無所作心。
鼎然無能無德是名有能有德不為德能不因能德。
倘若吃素可以成佛、倘若成佛可以吃素,倘若吃素是為佛行,我寧愿去死,絕不依附其中,作生死成。
眼見色,堪能不住。不住即清凈,是名吃素。耳聽聲,堪能知趣,不隨趣轉(zhuǎn)即是吃素。意能有相,於相無住,堪能不隨即是吃素。
何為吃素?不愚癡隨順即是吃素。
世人放逸,見色隨順,不知色苦,無常之本,苦受之源,所以時常吃葷,造業(yè)成山。
我說隨順覺,非隨順絕。我說隨順覺,即於眼不放逸,於耳鼻舌身意不放逸。因不放逸,故為隨順。因隨順不昏沉故為覺。倘若不知不明我說隨順覺者,鸚鵡學舌即是愚癡世人。
眼以何因緣不放逸?
耳以何因緣而不放逸?
鼻以何因緣而不放逸?
舌以何因緣而不放逸?
身以何因緣而不放逸?
意以何因緣而不放逸?
色以何因緣而於眼不入?
聲以何因緣而於耳不入?
香以何因緣而於舌不入?
乃至意以何因緣而於法不入?
眼識以何因緣不取於觸而不放逸?
眼識界以何因緣而於眼觸界不放逸?
眼種種界以何因緣而於種種眼界不放逸?
色種種眼界以何因緣不生眼種種色界而生種種眼色界而不放逸?
大家可知?可明?可修?可證?可離?可用?
耳鼻舌身意界即種種界可知可明可修可證可離可用?
鼎然無法,無有不用之法,絕無無用之法。是故法本無用,無所不用。
是故,莫要輕狂、莫要傲慢、莫要鼓吹,莫要炫耀。
鼎然無能,豈有能於鼎然無能者,讓我看看????
世人學佛,知丁點便為大概,殊不知丁點之能,渺小之滴,何故輕狂他人,言說開悟見性悟道圓滿呢?
凡修道者,悉皆安于六根勿令放逸。
若六根安逸,何故到處鼓吹,賣弄知見,壞我修行,讓人覺知??
跟隨鼎然修學者,必須安于六根,安于根本,不輕不狂,安穩(wěn)寂靜,從不炫耀,更不輕視同修,樂于幫扶,從不嫌棄,是名鼎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