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放榜日”
發(fā)表時間:2017-12-15用戶:文字君閱讀:1361
文 / 劉巍
高考的結(jié)束,放榜日的來臨,牽動起一個民族的神經(jīng)。自隋代科舉制度以來,放榜便成為考試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放榜亦作“放牓”,即考試后公布被錄取者名單??婆e,創(chuàng)始于隋代,形成于唐代,歷經(jīng)1300多年,是一種通過設(shè)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放榜也備受關(guān)注。
放榜一詞,最早出自于唐李淖《秦中歲時記》中:“太和八年放牓,有無名子作詩曰:'乞兒還有大適年,二十三人椀杖全。'”唐代詩人黃滔還作《放榜日》一詩:“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標名出曙霞。白馬嘶風(fēng)三十轡,朱門秉燭一千家?!?br /> 古代的科舉考試分好幾種:有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等,院試過后即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也叫章試??忌诳h或府里參加考試,考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然后再參加鄉(xiāng)試,每逢子、午、卯、酉年舉行,鄉(xiāng)試在秋天舉行,故又稱秋試或秋闈。清代鄉(xiāng)試于九月放榜,多選寅、辰日支,以辰屬龍,寅屬虎,取龍虎榜之意;又因時值秋季,桂花盛開,所以也稱桂花榜。
放榜過后,免不了酒宴慶賀一番。其實,金榜題名置宴慶賀,古人稱“科舉四宴”——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shè)的宴會,因宴會上要唱《詩經(jīng)》中的“鹿鳴”詩,故有其名。瓊林宴是古時為新科進士而設(shè)的宴會,起始于宋代。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賜宴慶賀。由于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鷹揚宴、會武宴都是武科宴。武鄉(xiāng)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武科殿試放榜后都要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云:“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蔽淇频钤嚥煌谖淇凄l(xiāng)試,因而,會武宴的規(guī)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
一旦放榜,便有人歡喜有人憂,一張窄窄的榜單承載了十年寒窗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腦袋往里鉆,有人發(fā)現(xiàn)名落孫山后仰天長嘆,還有高中后的考生,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不管怎樣,從容面對人生,生活的萬千通途,不只是科考一條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付出,鮮花和掌聲總會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