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山
發(fā)表時間:2017-09-06用戶:文字君閱讀:1483
古城有許多關于胡同名字的趣聞,我的童年就是在“三山不顯四水不流”中的小梁山度過的。
小梁山北面是由轆轤把胡同、省府前街銜接的總督署和大旗桿,東邊離南大街較近,南面靠近二中操場。小梁山是由東西兩個寬大的小廣場和幾條東西南北都有出口的胡同組成的。我家就在東邊小廣場的正北面,居住在有高高的14級臺階的大院里。房東是一位瘦瘦的老太太。
我們院里還有一位盲人老奶奶,經(jīng)常給我們講故事。晚飯后小伙伴們都帶著小板凳迫不及待地湊到大門洞,聽老奶奶講故事,說笑話。大家央求著老奶奶講了一個又一個,一直到各自的父母命令回家睡覺,這才心不甘情不愿一步三回頭無奈地離開。
我們四合院的東鄰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樹,樹身幾個大人也難以合抱過來,那樹冠高達數(shù)丈。這老槐樹究竟植于什么年代,當時年紀很小,也不懂得詢問,只知道它“古老”。記的有一年下大暴雨,一個霹靂擊下老槐樹的一枝小杈,竟然比大飯碗口還粗!
我家門前的小廣場非常寬闊,夏天雨后常常聚集大面積的雨水,上面低低地飛著無數(shù)的蜻蜓。小伙伴們找來各種“工具”跑著喊著“螞螂螞螂過河來,媳婦媳婦敲鑼來”,捕捉著蜻蜓。到處充滿歡聲笑語。
每逢過年,在這小廣場都要搭戲臺唱大戲。戲臺坐西朝東,戲臺后面是楊大爺家的板門房間,據(jù)說以前是個鋪面。唱戲時把那一條條的門板拆下來,便于演員們登臺演戲和化妝。看戲的人很多,幾乎是摩肩接踵。戲臺周圍,有賣各種小吃、零食、小手工玩具、小鞭炮的小販,還有“拉洋片”看“西洋景”的、吹糖人做面人的……他們一邊招攬著生意,一邊看著大戲,那真是賺錢過戲癮兩不誤。
后來我家搬走了。聽說1963年發(fā)洪水,小梁山許多房子都被沖垮了。數(shù)年后,我去過小梁山,已經(jīng)沒有原來的模樣了。
我懷念童時記憶中的小梁山。那里的一切,令我留戀。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更多美文盡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