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粽子
發(fā)表時間:2017-08-29用戶:文字君閱讀:1464
快到端午節(jié)了,不由又想起小時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輩以農(nóng)為生,沒錢買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農(nóng)才包粽子吃。那時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陰歷五月初的一個星期天回家,母親從鍋里端出一個飯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問哪來的?母親說在保定城隍廟街賣布的汪義給他們家捎回二斤糯米,給了咱家一些。母親到村西河邊撇了些葦葉,包了棗兒粽子。母親說今年全家算是過了個有粽子吃的端午節(jié)。又說,你爸要是還活著多好,到死都沒吃上個粽子……
后來每年過端午節(jié),我都會想起上中學(xué)時吃粽子的這檔事。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每到端午節(jié),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種各樣餡料的粽子應(yīng)有盡有。棗餡、豆沙餡、肉餡、豬肉加栗子餡,甚至還有魚翅、干貝、鮑魚餡的,據(jù)說還有沒餡的粽子。林林總總,想吃啥餡都有。平時也常見賣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眾食品。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更多美文盡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