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取暖的回憶
發(fā)表時間:2017-07-29用戶:文字君閱讀:1448
又快到供暖的日子了,勾起了我對取暖那些事兒的回憶。
小時候,天氣非常冷,特別是“三九四九凍破石頭”的那些日子,冷得簡直要命,一貫愛往外跑的我,也老老實實地坐在熱炕上蓋著被子取暖。
上了小學(xué),只得離開熱被窩,按班里的規(guī)定,輪流著從家里抱柴,再由值日生在教室里點火取暖。雖然教室里暖和了一些,人卻熏得直流淚。不過,流淚歸流淚,好處還是很多,比如有人給大家烤紅薯吃。
到了初中,則用火爐取暖。
火爐,是用磚砌成的土爐子,燃料是用我們山西的晉城煤打細后加上適量的水和適量的土抹制而成的,老百姓叫它“泥基”。用“泥基”燒火爐,比起用柴生火好多了。下課后,女生們嘰嘰喳喳地圍在爐子旁,把冰涼的手放在爐口上烤。男生則跑到教室外,有的玩“撞拐拐”;有的靠在向陽的墻上,左擠擠,右擠擠,用來取暖。
老百姓的家里,也用火爐取暖。不過,一家人只生一個爐子,盤在長輩臥室,一爐兩用,既做飯,又取暖。用火爐取暖,在民間沿用了幾十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買了一個大肚子鐵火爐,燒鋼炭。本來家里是買不起鋼炭的,有個朋友有輛跑運輸?shù)拇罂ㄜ嚕o我拉了一車,大肚子鐵火爐這才熱起來。之后,機關(guān)每年都發(fā)24元取暖費,我再添補一點,買上一噸鋼炭,就足夠一個冬天燒了,從此,家里總是暖融融的。
后來,有了“蜂窩煤爐”,又有人發(fā)明了蜂窩煤爐帶暖氣片,便有不少人用蜂窩煤爐取暖,成本低,又安全,還干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家又用上了家用小鍋爐,還請人給樓上樓下的全部房間安裝上了暖氣管和暖氣片,供暖時間是從早上起床燒到晚上睡覺。后來發(fā)現(xiàn)半夜小鍋爐溫度低,我便和大女兒、大女婿買了兩組用電帶水箱的電暖設(shè)備。每天睡覺前把電源插上,水箱倒上水,溫度設(shè)定好,這便保證了小鍋爐停燒后房間有了較高的暖度。
再后來,運城市區(qū)鐵道南有了供熱公司,我們便用上了“大暖”,這比家用小鍋爐更省錢、省事、省力、干凈,好不樂哉!
2011年,我隨兒子搬進了四季綠城。那年冬天,取暖又進了一大步——用“地暖”。“地暖”是地板輻射采暖的簡稱,是以整個地面為散熱器,通過地板輻射層中的熱媒,均勻加熱,由下至上進行傳導(dǎo)。這種“地暖”符合中醫(yī)“溫足頂涼”的健身理論,也更舒適,更暖和,更平衡,真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取暖方式的變化和進步,佐證了祖國的發(fā)展和進步,也見證著我們廣大群眾由窮變富,進而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更多美文盡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