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瑪草原的秋
發(fā)表時間:2017-07-16用戶:文字君閱讀:1488
索瑪是彝語,即杜鵑花。
索瑪草原是云貴高原的一片大草地,在“百里杜鵑”景區(qū)中間。
“百里杜鵑”這片世所罕見的原始杜鵑叢林,上世紀(jì)八十年代被旅游家的眼睛在黔西北發(fā)現(xiàn),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每年二三月間幾十種杜鵑繽紛怒放,猶如彩色的海洋。只遺憾,杜鵑僅兩月左右花期,而且,它們的“壯觀”隱含著“單調(diào)”的潛語。但自然總是那么地完美,在花海中間生就了這座草原,使游客可能審美疲勞的雙眸找到一片休憩之地、塞滿花事的胸臆忽然變得廣袤而清純。
如果說索瑪草原在春天還只是百里杜鵑的最佳配角,這個秋天,當(dāng)我們來到這兒的時候,千樹萬樹的杜鵑正在為下一季的綻放養(yǎng)精蓄銳,她已經(jīng)無可替代地成了接待我們的主角。
一條專供旅游的柏油馬路故意彎曲著伸進草原深處,紅色的小木屋這兒一幢那兒一幢地像積木一樣擺放在藍(lán)天白云下面,令人情不自禁地懷念起青年時代那一把紅棉吉他,以及《鄉(xiāng)村路帶我回家》。
海拔不過一千三四百米,但索瑪草原由于廣闊,天顯得很低,云朵仿佛伸手可摘,而且在地平線上面一層一層的形成云梯,只要走到草原盡頭就可以爬到天上去。云是白的,天是藍(lán)的,她們的傘是紫的,草原是綠的,木屋是紅的,柏油馬路黑黑的,杉木便道金黃,加上野菊、韮菜和茅香等各種野花的顏色,這便是索瑪草原這一個秋天的多彩。漂浮的云朵走過來了,馱煤的山歌走過去了,而鬧鳴的蟬蛩和那發(fā)電的風(fēng)車,似乎都與草原一樣,是永恒的。
這時,在黔西北山間的其它地方,包谷像少女一樣鼓起了胸脯,稻子像老者一樣勾起了腰,但在索瑪草原上生長的,少半是蒼勁的蕨草,多半是酸巴拉嘰的野黑麥。在曾經(jīng)“開荒開上山,種地種爬天”的貧困山區(qū),能保存下這么幾平方公里平坦的處女地,簡直是奇跡。
或者說是天意,把“百里杜鵑”留給了我們。杜鵑生活在酸性的環(huán)境里,酸性土壤長出來的野草,連牛羊也不喜歡吃的,所以這么大的一片草地,不僅不養(yǎng)農(nóng)民,而且不養(yǎng)牧民。但現(xiàn)在,索瑪草原特別能養(yǎng)眼睛,特別能養(yǎng)心情,因此,它每天帶來的旅游收入是巨大的,反倒成了取之不盡的財富。正如彝家人說的:“樹子不砍只會越長越粗”。
仲秋時節(jié),索瑪草原是絕好的度假勝地。草地上的那些小木屋,要提前好幾天才能訂到一間。在蒼茫的草原深處,一對分別著裝黑白的青年深情地?fù)肀А⒔游?,用草地、藍(lán)天和白云作為他們婚紗照的背景。對他們浪漫的愛情可以地老天荒深信不疑的同時,我想起了彝家的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塊土地上有個姑娘名叫索瑪,她的戀人阿黑為了人間溫暖而變成煤炭,她也為了人間更加美麗而變成了杜鵑,這以后,凡是有杜鵑的地方就有煤炭,有煤炭的地方就有杜鵑。
月亮升起,草原上不知誰彈響了月琴。月亮為所有的人升起,月琴則不知是哪位阿黑獨獨為哪一位索瑪彈響。讓我們靜靜地看吧,靜靜地聽吧,不必為那四野的秋聲而惆悵,因為秋聲過去春花還會再開,也不要怕今夜的圓月明晚就會發(fā)缺——我們不妨與索瑪草原再約一個秋天,月圓之夜還來看她這無垠的原野。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更多美文盡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