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豬
發(fā)表時間:2017-07-14用戶:文字君閱讀:1473
1971年我中學畢業(yè),在家務農。我父親承擔了重體力活,家庭一應開支、人情往來,全由母親操持。有一次,母親要我去甕洞場賣一頭架子豬,補貼家用。架子豬比小豬大,比大豬小,約三、四十斤。甕洞離我們家三十多里山路,逢七趕場。
這種架子豬,一個人扛就夠了,但要先做架子。要找兩根約一米多長,中段分杈的樹杈,將這兩節(jié)木棒的分杈處,用一根約二尺長、手臂大小的杉木一破二,平面放上邊,以便放豬;圓面放下邊,以便人扛。再將兩木棒呈“人”字形分開,捆緊使其牢固連接,再將兩木枝杈頂端兩兩連接,系牢;中部木板上墊些稻草,將架子豬四腳朝天仰放在這塊木板上,用稻草繩將架子豬系緊,兩邊圍一塊杉木皮圍護,不讓它動彈。人從木板下方扛豬,這樣豬也不甚難受,扛豬的人換肩也方便。需要休息時,將這叉架靠坎一放就可以了。這些,都需要在前一天準備就緒。當然也有常備用的。這種架子除了用來扛豬,還可扛柴火、扛水泥等,很方便。
那天清晨,我母親天不亮就起來煮飯,我吃完早飯捆好豬,帶著上母親為我揑好的一個大飯團——這種米飯團足有一個碗那么大,里面包有酸菜、辣椒等開胃佐料,飯團四周用火籽烤得焦黃,吃起來很香。那時為了節(jié)約,大多人趕場都是這么準備的午餐——扛上肩,隨趕場的隊伍上路了。
從本村寨到甕洞場,走的是花階古道,山路彎彎,還要翻幾個坡,途中要歇幾次。甕洞大橋下面的生豬場很鬧熱。方圓幾十里到這里買豬、賣豬的人很多。那天我扛著三十來斤重的豬到那里已是汗流浹背,找地方把豬放下來,一股豬糞味、人汗味撲面而來。也顧不得了。
在豬市場講價有些微妙,一般不直說,而是揑手指,如一塊二一斤就先揑一個手指,后揑兩個,一塊五就先揑一個指,后揑五個指。這種揑手指的辦法常不當面人揑,而是隱蔽操作,或在身背后,或在衣擺下進行。當然,如果是與異性談價,就不是揑手,而是講暗語,如一元就講一個手指,二元就是二個手指,如此類推;六元則是一個伸出母指加一個小指,七元則是彎曲地伸出無名指,又叫“小勾勾”,八元是伸開母指和食指,呈“八”字狀,九元則是彎曲伸出食指,又稱“大勾勾”;十元則是“兩個抓抓”,即兩個手掌之意。這種暗語在市場上多數(shù)聽得懂。
經(jīng)過觀察,賣豬竅門知道些了,但愿快些賣掉。但等了半天,只有兩三個人試探性地來問過,我開始嫌便宜不肯賣,后來就沒人問了,我雖然著急,但也毫無辦法。直到太陽偏西,已經(jīng)有了散場的跡象,我的豬依然擺在那里。當然,別的人也有類似情況。后來見多數(shù)人都走了,我不得不重新捆豬扛回家。一路上心里很不舒服,母親第一次要我做事,我卻這么不中用。我恨不得將那豬丟下路坎去。可那是母親的心血,無論如何也還得扛回家,只是不太好意思見我母親。
離家還有一里多路天就黑了,沒想到這時已母親來到路口接我。她見豬沒賣,不但沒有半點責怪我的話,還說:“寶崽,你辛苦了,豬沒賣就不賣了,喂來過年吧,不怕?!?br /> 我一路上的委屈這下忍不住了,眼淚嘩地流了下來……我知道豬賣不出去,母親心里肯定比刀割還難受,但她反來安慰我。母親啊母親,她永遠是將兒子放在第一位的!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更多美文盡在文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