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
發(fā)表時間:2017-06-15用戶:溫婉晴天閱讀:6064
(注: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作者:迎刃)
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知乎上最高贊的回答一語道破:“待人友善是修養(yǎng),獨來獨往是性格?!?br />貌似,我就是這樣的人。平常不喜歡和人有沖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爭執(zhí),和氣生財,以和為貴是我一直秉承的處世之道。
即使是對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盡量克制,除非觸及我的底線。
要說獨來獨往,是因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看不完的書和電影,大量的社交活動要去參加。和我不相關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和他們閑扯。但我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溝通的時候,我可以快速的切換狀態(tài),進入外向調(diào)侃大山模式。
你看我獨來獨往,很可能只是和你沒什么好聊的,并不代表我孤單,我很有可能和另一幫朋友玩的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內(nèi)。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外向的人喜歡呆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為人群焦點的感覺。當他們一個人時,常常會感覺到無聊或者不安。內(nèi)向的人更喜歡獨處,或者只喜歡與一個或者一小群人呆在一起。周圍太多人會讓他們太耗費精力。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可以把性格的傾向看做一個光譜,而內(nèi)向和外向是光譜的兩端。這就意味著,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內(nèi)向和外向傾向。
在我們的認知里,內(nèi)向的人被認為是獨行俠,總是待人冷漠的。外向的人就總是開朗的,總是待人熱情的。事實上,并非如此。
影響我們?yōu)槿颂幨拢私游锏?,是我們受到的教育,身處的時代和家庭的環(huán)境。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完全的內(nèi)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內(nèi)向性格傾向的人都會因為成長環(huán)境、教育、家庭的因素,而去學習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而外向性格傾向的人,也可能因為不斷變化的周遭而變得而慢慢的往內(nèi)向的方向傾斜。
人如何去社交,主要由大腦產(chǎn)生的多巴胺,一種讓大腦感覺舒服的激素控制。我們每個人大腦的多巴胺的釋放不同,會對我們大腦皮層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那些天生容易獲得刺激的人屬于內(nèi)向型,他們會盡可能的去避免任何額外的社交刺激,因為這可能會使他們感到焦慮,以及容易大量消耗能量。
而那些天生難獲得刺激的人屬于外向型,因為獲得的刺激少,會讓他們感到無聊,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去尋求額外的刺激。
大多數(shù)人的刺激水平并沒有達到任何一個極端,它會有所波動,讓你覺得有時候需要做一些事尋求刺激,而其他的時候,你會覺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抑制它。
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
1.不是孤僻,而是選擇性的社交
當你覺得別人獨來獨往,并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的社交圈,也可能只是你還沒有進入他的交際圈。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jīng)歷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慢慢清楚的知道,哪些人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交往,哪些人只是泛泛之交,一切交往的前提都取決于周圍的人是否對你的胃口。
之前看到一句話,“只對一部分人溫柔,剩下的看心情!”,感覺深以為然。
2.獨來獨往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時間
與人交往久了,多了以后,我們或多或少會感到疲倦。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前進的步調(diào)也是有所不同的。
無論你是在工作還是在上學,是否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誰要去吃飯?”
“我,等我五分鐘!”
二十分鐘過去了,“好了,我們走吧!”
其實我已經(jīng)餓過頭了……也許一次兩次我們都能接受,可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次數(shù)多了呢?
上學時,物理老師的一句話讓我直到今日還記憶猶新?!叭绻涯切┑热说臅r間都用起來,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br />當時還年幼的我還覺得老師怎么這么冷漠,可今日回想來看,這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步調(diào)不同罷了。
我們總需要充足的獨處時間來平復與人交往后的疲倦,以及恢復與人交往后耗費的精力?;蛘吣眠@些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自己的步調(diào)來確定是否需要預留更多的時間來給自己。
3.友善的人,也同時是個內(nèi)向的人
這樣的人可以是很友善,因為教育環(huán)境、家庭影響,讓他成為一個不是粗魯?shù)娜?,良好的習慣趨勢使他不能冷漠待人。但是他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的人,更喜歡獨處,不喜歡過多的與人相處,不喜歡過多的社交。
因為對于內(nèi)向的人來說,對獨處的渴望不僅僅是偏好,這還影響到健康和心情。
內(nèi)向者因為社交壓力和溝通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需要時間來獨自恢復。長期的壓抑會讓負面情緒積累,從而引發(fā)更大的反應。
最后我想說,社交的幸福感,是來自于社交的質(zhì)量而非數(shù)量,來自于溝通的深度而非頻率。我并非獨來獨往,而是更注重朋友的質(zhì)量。
(本篇完)